我们不需要那些人为制造的感动

济宁晚报 2018-07-20 11:24 大字

■本报评论员扈宏毅

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特殊性,某种职业的社会形象,不应该由所谓集体道德来塑造,道德标准容易被不断拔高,既给从业者带来压力,也容易让门外汉产生误解。

昨天,一张准妈妈在工作中碰面的照片登上多个媒体的官方微博,照片上是两位离预产期还有10天的准妈妈,她们是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如今仍在坚守岗位。报道称,“同样需要被照顾的她们,却选择照顾患者,为最美医生妈妈点赞。”

近几年,这类照片常常在网上“感动你我”,比如做完手术后躺在地板上睡觉的医生,不得不带着孩子值班的交警,在病房里坚持给学生讲题的老师……而对于媒体的溢美之词,他们通常的回应都是“没什么大不了。”笔者还发现,对于那么多的“最美”,网友们也确实产生了“审美疲劳”,由此,大家的看法也逐渐回归冷静,越来越多的人反问,哪一种工作不辛苦呢?

笔者无意否认那些在岗位上辛苦付出的医生、警察、老师的确令人尊敬,不过我更想说的是,每一个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拼搏的劳动者,都是令人尊敬和感动的。有时候,我们为了集中展现某一种或几种行业的辛苦,选择不间断地重复制造感动、征求赞美,对业内人来说,可能只是工作常态,不愿意被高调渲染,而对于读者来说,渐渐地多少也能看出用力过猛的痕迹。“最”字本含有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是几年来这个字却被滥用到令人产生了视觉疲惫,所以,如今这类“最美”已经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感动不了读者了。

我们看到了医生加班为病人手术,却没有看到每天加班至凌晨的程序员,我们看到挥汗如雨的交警,却没有看到更多汗如雨下的建筑工人,我们看到了病痛中为学生讲题的老师,却没有看到生病不敢请假的快递小哥,我们看到临产仍坚守岗位的女医生,却没有看到一请产假就丢工作的小公司女职员……

各行各业里无数个劳动者其实都有各自的艰辛,大家在各自的职业轨道上,或早出晚归、彻夜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和看望父母,或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劳动,与职业病和各种潜在危险对抗。

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令我们感动的劳动者,他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朋友,可能是我们的老师,还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亲,可能就是那个工作后疲惫到站不起来却不愿向家人诉苦半句的顶梁柱,而我们自己,可能就是那个曾经陪伴妈妈值班的孩子,而这就是平凡的职业,也是平凡人的伟大。

戏谑的是,尽管媒体们一直坚持为某些职业制造感动,可当这些职业有负面新闻出现时,网络评论却又涌出一边倒的谩骂之声,并借题发挥,由此抒发平日里积累的不满,可见那些情绪化的赞美是靠不住的,那些人为制造的感动并不能真的为某种职业树立光辉形象。

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特殊性,某种职业的社会形象,不应该由所谓集体道德来塑造,道德标准容易被不断拔高,既给从业者带来压力,也容易让门外汉产生误解。正如,有为病人累倒在地板上的医生,也有给病人用过期药的医生,有为学生鞠躬尽瘁的教师,也有对学生做出不齿之事的教师。在接受这个事实的基础上,理性看待每一件孤立的事,媒体少把力气用在索取感动上,多把力气用在展现不同职业的真实状态上,才是树立职业形象的根本之道。

相对于高调渲染和那些情绪化的赞美,我们更希望加深对每个职业的了解,我们期盼的最终是大家能够以平和、客观的视角看待每一个职业和每一位从业者,学会尊敬、感恩和反思。不给任何一种职业群体贴标签,并学会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对劳动者起码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新闻推荐

外卖小哥未帮点餐女子倒垃圾遭投诉,怪谁?

□乔志峰别人都行,就你不行?外卖小哥未主动帮点餐女子倒垃圾遭投诉。近日,外卖员小王准时把餐食送到西安一位女顾客...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