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推进文明发展畅想绿色生活 生态先行践行两山理论打造"绿色空间"

西安日报 2017-12-29 08:45 大字

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否给经济带来活力、增添动力?浐灞生态区用自己的实践给出了明确答案。作为全国首个获得国家级生态区称号的开发区,浐灞生态区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名片”,5个总面积超过1.5万亩的生态公园,形成了“人、城、水、绿”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浐灞生态区通过实施美丽城区建设示范项目,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城区面貌;通过河流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重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提升城市品质,增值城市价值……

这一年里,浐灞生态区在生态方面做出的工作十分突出:河长制工作频获赞;以生态建设促进治污减霾全面推进,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入“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为西安垃圾治理探索了有益经验……如今,浐灞生态区实现了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最终形成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统筹兼顾、良性互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治污减霾交出群众满意的生态答卷

西安市开展“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行动以来,浐灞生态区迅速响应、积极行动,按照全市铁腕治霾要求,持续发力,深入开展铁腕治霾工作。长期以来,浐灞生态区坚持领导带队、持续强化责任、规范管理等手段,开展道路洒水降尘、工地扬尘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多项工作,强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举措,严格管控污染物排放,确保取得实效。

为确保治污减霾工作落到实处,浐灞生态区加大治污减霾工作力度,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完善机制;狠抓落实,强化监督,加强培训力度,加强督导检查频次与强度,确保治污减霾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实行领导带班检查制度,同时增强夜间值班力量,加大夜间治霾督察检查力度,加强监管,深入开展各类铁腕治霾问题巡查、处置工作;强化网格管理责任,各级网格联动,快速开展治污减霾相关工作,确保当日发现问题当日整改完毕;实行保洁员三班倒,组织洒水车对辖区道路进行冲洗抑尘,同时在夜间利用雨天的有利条件,人机配合,消除道路灰带;严格执行工地管理,“6个百分百”、“七个到位”、“红黄绿”牌管理制度和24小时驻场监督制度,全力做好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拉网式清理查扣原煤燃烧,同时加强对原煤运输、销售等环节巡查管控,坚决杜绝原煤燃烧对空气污染,对未规范作业的各类工地,一律停工整改。

■园林绿化生态区建设花园滨水城市

浐灞生态区以绿地系统规划为纲要,以“五路”增绿美化为抓手,按照“全域生态化、全域旅游化、全域景观化、重点区域花园化”的工作原则,高标准推进公园广场、道路绿化、景观林带、楼宇挂花、街景布置等绿化工程建设。实施“五路”两侧景观林带,全面提高常绿、落叶乔木栽植比例,建设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林带景观。同期配套建设城市绿道、服务设施,赋予林带休闲健身、防灾避险、科普教育等功能。针对新建道路,按照建设一条、绿化一条、亮化一条、美化一条的原则,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抓好质量控制,全面提升道路绿化景观品质,突出主题景观特色。

据了解,2017年浐灞生态区开工建设绿化景观项目100个,共栽植乔木54581株(常绿25134株,落叶29447株),竹子38万株,大灌木48.21万株,地被绿篱39.8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41.4万平方米,提升城市绿地38.98万平方米。

■垃圾分类汲取先进理念引领绿色生活

浐灞生态区引入“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传统废品回收渠道,是落实“品质西安”建设、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不仅给居民带来便捷有趣的垃圾分类新体验,更为核算垃圾分类成效提供数据支撑。

浐灞生态区早在2013年就和瑞典于默奥市展开垃圾分类利用技术的合作。浐灞生态区创新模式,开启“互联网+”推动垃圾分类试点,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传统回收渠道。以“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为导向,以垃圾分类回收服务、垃圾分拣及处理,引导用户理解绿色生活方式,为西安垃圾治理探索了有益经验。通过垃圾分类活动,共回收可回收物即实现生活垃圾减量近460吨,取得了较好社会和生态效益。

■推行河长制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城中河

浐灞生态区健全责任体系,坚持三级响应,形成了完整的工作责任体系。制定四图两表,全面挂图作战,加强四方联动,河长、警长、保洁、渔政联合整治,保证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有力打击。各级河长累计巡河3.4万次,处置问题7000余件。

在治水模式上,浐灞生态区推行“对标先进,一河一策”模式,对标杭州钱江新城,借鉴丽水务实做法,邀请世界一流策划机构,深入挖掘运用水文化,预留充足河岸空间,编制两河四岸改造提升计划。坚持“项目带动,工程为先”,在设立2000万元治河专项资金基础上,投资1.6亿元,实施广运潭公园等12项综合整治工程和11项滨河景观工程,系统提升治河水平。

目前,浐灞生态区投入河流治理及配套资金约300亿元,建成截污管网220公里,堤防及沿河景观绿带52公里,生态公园5座,河流湿地面积达到2.3万亩,浐、灞河水质从劣Ⅴ类恢复至地表Ⅳ类,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中河,打造了浐灞“河流治理1.0版”,提供了内陆半干旱地区河流生态建设示范样本。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让城市有“弹性”

通过建设城市最美绿道网系统,优化城市综合供热系统,升级城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系统,建设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打造“自主呼吸”的海绵城区等一系列措施,让市民切实享受到生态城市带来的美好生活。

自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持续创新,“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浐灞生态区长期践行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雁鸣湖休闲公园的建设,是浐灞生态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

海绵城市是指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不仅与浐灞生态区长期践行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高度吻合,也将极大地发挥浐灞生态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除浐、灞河自然河流外,浐灞生态区有充足的绿地空间、开发空间,也有足量的再生水资源作为城市海绵体的补给水源。浐灞生态区积极收集利用雨水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小环境,构建“会呼吸的城市海绵体”。浐灞生态区内新建、改建的市政道路、绿地景观及建设项目,均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积极探索利用海绵城市技术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浐灞生态区荣获2017“最美收获地”

2017“最美收获地”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宣传新媒体平台“1号线上”针对2017年9月至11月展播的系列微视频《大美中国·喜看金秋》进行的评选。经过粉丝投票、专家评选,按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事先公布的计分比例,最后确定了浐灞生态区为“最美收获地”之一。

■浐灞携手南方设计打造“生态+”经济

4月21日,西安浐灞生态区与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西安正式签约,并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协议,南方设计将为西安金融商务区灞柳基金小镇二期建设提供整体规划设计解决方案,共同探索特色基金小镇“生态+”发展新模式。在陕西自贸区的“春风”下,西安浐灞全力发展“生态+”经济。浐灞生态区将充分利用南方设计在特色小镇、智慧小镇、城市更新、乡村再生、旅游开发等方面成功的设计理念和经验,利用其在特色小镇方面掌握的人力、文化、科技、金融、教育等丰厚资源,结合浐灞生态区在金融产业方面的发展特色,以及灞柳基金小镇的现有资源,努力促进浐灞生态区实体经济、文化经济、特色经济、旅游经济和城市建设新貌的共同发展。

记者谢瑾

新闻推荐

西安航空基地“青春梦之队”志愿团体 以爱心服务绽放文明之花

在西安航空基地,有这样一个年轻的团体,他们平均年龄25岁,积极投身于航空基地国税部门的不同岗位。在工作中,他们是主力军和生力军,用青春铸就梦想;在生活中,他们铁肩担道义,用爱心点燃希望。航空...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