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命令”变成“约定”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手机
手机作为一种快捷的通信工具,早已走进校园,学生基本都是人手一机。而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所引发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尤其随着暑假的到来,学生们又有大量的时间,更是每天机不离手,而这也成为了家长们最为头疼的事情。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使用手机?如何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呢?
家长戏称
孩子患上“手机病”
“起初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谁知道他现在一有时间就拿着手机玩游戏,长此以往不但影响视力还影响学习,每次跟他说这个问题根本就听不进去,我现在的感觉,就是他把手机完全当作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一位家长如是说。
孩子正上初二的张女士表示,每次和孩子聊学习的问题,他都是抓着手机玩不停,再说都没办法,有时到吃饭时间了连饭都不吃,待在房间手机和电脑不离手。
采访中笔者发现,对于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不少家长表示很无奈,更有家长戏称孩子患上了“手机病”。不少孩子在买手机时,对于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而借口则都是学习。
合理使用手机
不妨和孩子“约法三章”
针对上述情况,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职称科科长赵江社指出:“家长限制孩子玩手机,我认为是必要的。但要有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即和孩子‘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沒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那么,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赵科长认为,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内容越具体
执行起来越容易
如何让“约法三章”落到实处?赵科长建议家长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二是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三是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四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约”字。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听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刘晓庆
新闻推荐
架起影视金桥 促进民心相通 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在西安成立
本报讯(记者郭欣)7月10日上午,来自丝路沿线的10家国外城市、27家国内城市平台代表齐聚古城西安,举行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成立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出席并致辞,市长上官吉庆,外交...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