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年轻的心
2003年,我在北京参加中国民航第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在时任中国民航报记者部主任任佶先生的引荐下,有幸结识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社会学家田森教授。那时,田教授正在为中国民航深化改革、天空开放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鼓与呼。那是一个仲夏的周末,我和任佶一起到位于北京海淀区四通桥附近田教授的家里去拜访。这是一个老旧的家属院,院内大树参天,给人一种幽静之感。敲开门后,在任佶的介绍下,田教授伸出了他那有力的手说:“廉涛同志,欢迎你!”环顾这三居室的屋内,从客厅到室内几乎摆满了书架,堆满了书。我们在书房落座后,田教授便问起我的情况,问起西安民航、西北民航的情况。说话间,田教授时而坐着、时而站起、时而踱步、时而挥动着手臂,声音洪亮,字字入耳,眼睛里始终透着睿智的目光,尤其他对西部民航事业的关注、对支线航空的关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位从陕甘宁边区走出来的社会学家深深的西部情结。当我向他说到学习班后期还要安排我们学员到英国参观学习时,他叮咛我:“要珍惜学习机会,多走走看看,多研究思考,把感受打电话或写信随时告知。”话语间充满了对一个年轻人的期待。临别时,他送我一本他的新著《海航的崛起告诉人们什么——关于一个现代企业的调查报告》,并执意要送我们到楼下。
大约是在2004年夏天,我接到田森教授从西安他下榻的酒店打来的电话,约我见面。我如约来到酒店,他详细询问了我到英国的学习情况,并要我谈谈对英国社会的感受。从开放式的课堂学习到外出参观,从足球文化到酒吧文化,从当街乞丐到绅士风度,从火车站到火车,从城市到乡村……田教授仔细听着,对我说:“你的这些感受有独到之处,抽空把它写出来。”后来,我把在英国的这些感受写成了《足球原来你如此迷人》《英国的火车》《我眼中的英国球迷》《绅士风度》几篇散文。
作为一名兼通中外社会问题,兼有论述中外社会多部专著,在国内屈指可数的社会学家,田教授通晓英、俄、西班牙三种外文,并有译著10本出版。他治学严谨,对自己时间之苛求令我肃然起敬。为了研究西部大开发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为了给西部民航事业的发展呐喊,他多次来到西安调研,每次都会约我见面交流。一次,我对田教授说:“您来了这么多次西安都在工作,我陪您到我老家周至楼观台看看吧。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依山傍水、茂林修竹,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雅士名流都曾留下过足迹呢!”田教授看我恳切的样子,终于说:“那好,去看看你老家。”
车到了楼观台,可惜他病弱的身体难以支撑他登上老子当年讲经的说经台。他仰望着眼前的巍巍秦岭、秀丽终南,凝视着眼前的千年银杏,陷入沉思……离开楼观台,我们来到黑河水库。站在水库大坝上,看着眼前这一汪清水,我说:“西安人吃的就是这个水库的水。这里名叫金盆,盆底有个仙游寺,是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地方。”“库区移民是怎么安置的?水源地是如何保护的?”田教授关切地问。听完当地负责人的介绍后,田教授说:“建水库易,库区生态保护难。要持续做好这篇文章,造福子孙。”
与田森教授相交、相处,你始终会感受到在他身上有一团火。2005年秋,我收到他寄来的一本书。他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赠廉涛同志:年轻人奋斗吧,未来属于你们!田森”。2007年夏,田教授从英国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透视英国社会》,书的扉页上写着:“赠廉涛同志:‘君子自强不息\’。田森于英国”。每当我想起田教授的这些赠言,想起与他交流时他的满腔热血和激情,我总会感到一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灵魂,一颗追求真理的年轻的心在跳动,我永远无法把他和一个集多种病痛于一身的年过七旬的老人联系在一起。2009年春,田教授来电话说,由任佶先生编辑的《田森教授论民航》一书已出版,由任佶转送我和西北民航的几位同志。收到书后,我惊喜地发现书中还用了2007年田教授来西安时我为他拍摄的一张照片。此时的田教授已查出癌症,但他为了一个西部情结,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依然来到了西安,完成他的学术调研。
“闪电走在雷鸣的前面,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这是田森教授经常引用的海涅的诗句。他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中苏社会主义比较研究》《当今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中国特区社会研究》《中国老龄化社会研究》《日本社会掠影》《澳大利亚新西兰社会透视》《北欧模式与人类未来》《田森与民航》《海航崛起告诉人们什么》《三个世纪的陈翰笙》《马海德传》等10余部著作以及300多篇在中外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对于当代的社会学研究,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和引领作用。
今年是田教授去世三周年,谨以此文怀念我尊敬的田森教授。
新闻推荐
5月31日,记者从《西安市“厕所革命”工作方案》中了解到,预计三年(2017-2019年)内中心城区将新建独立式公共厕所1135座,届时中心城区公共厕所将达到3290座。鼓励沿街单位开放私有厕所,解决市民如厕难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