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咬牙攀登总有收获——访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专家马曼丽

兰州日报 2017-05-04 06:10 大字

初见马曼丽,让人完全感受不到她已经是一位83岁的老人了,精神矍铄、思维敏锐、谈吐不凡。说起她过往的经历,似乎历历在目,而谈到她的工作,更是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马曼丽的父亲毕业于香港大学,并长期在台湾工作。受到家庭的影响,小时候的马曼丽生活的就像一位小公主,穿着时尚,爱跳、爱唱。从小学到大学,她都是文艺团体的主力干将。解放前,不愿意和家人分开的父亲从台湾回到老家,被分配到了西安工作。1957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毕业的马曼丽被兰州大学选中到兰大教书。马曼丽告诉记者:“我当时选择到兰州来,其一是考虑到我父亲在西北;其二当时年轻的我思想很积极,想去建设西北。刚到兰州时我很不适应,那时兰州没有柏油马路,我穿着高跟鞋走在路上,一踩就陷到了土里,现在想来当时生活条件真是很艰苦。”

马曼丽到兰州后从事的是翻译工作,不久就开始下乡劳动。但在农村劳动的“返修”中,她选择了德语,这让她获得了一些新的机遇。马曼丽说:“当时很多人都返修英语,我因为家庭原因会英语,就选了德语,学习了近两年时间。之后西安一家军工单位找到兰大需要德语教师和翻译,我就被转到军工单位工作。到了1974年外交部组织西北五省编写沙俄侵华史,兰大历史学院分配到了这个任务,因为要翻译俄语资料,我就又被调到了兰大历史系帮助搜集编写沙俄侵华的外文资料,我的人生就这样折腾到了40岁。”

作为一个南方女孩,来到西北生活已经不易,可因为种种原因她还要面对工作中的不公与委屈。她告诉记者:“我是南方人,从小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因此我的穿着打扮在当时是很时尚,但这里的人们就看不惯我,感觉我洋里洋气的似乎什么也干不了。那时我总能记起年轻时的人生志向:哪怕像小草一样被人践踏,也要有春风吹又生的顽强人生。就这样我埋头搞研究,不能提干、不能评职称我都不在乎,委屈我都埋在心里。所以说,我能走到今天不容易,是有一些收获,但没有什么光环。”

“草根学者”是马曼丽给自己的评价。调到兰大历史系后,马曼丽这位非专业出身,被周围人们看作“半瓶醋”的人,在评职称、分房子等方面总是“慢人一拍”或是“擦肩而过”,但她没有抱怨什么,而是更加刻苦的工作,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那就是进行少数民族研究,尤其她提出了“跨国少数民族”这个新领域,并进行了非常深入地研究。马曼丽说:“1980年我翻译了《准噶尔汗国史》一书,这是我翻译的第一部著作,我用了半年就翻译完了,速度快,且质量高,这让我有了一点小名气。之后我又开始搞中亚研究,担任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并到俄罗斯进行了考察,期间我发现那里民族问题突出,我当时就感到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很多民族是跨国民族,因此我就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跨国民族的研究上,‘跨国民族\’也是我提出来的。要进行跨国民族研究,丝绸之路是研究的重要区域,为此我们与省上一起主办了兰州第一届丝绸之路节,邀请了13个国家的专家参与。之后我又开始搞西北史地杂志,我评上教授是在退休之前,之后我与一位同事又申请了一个博士点,我是兰大第一位文科女博导。返聘后我就带着研究生搞跨国民族方向的研究。”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马曼丽为何没有离开兰州,而是执著地留了下来呢?对这个问题马曼丽说:“坦率地说,五十多岁时有机会可以离开兰州,但我实在是太喜欢我的专业了,根本舍不得放弃,而且这个专业只有在兰州才能干得更顺手,这一次最终还是留下了。到六十岁了年纪大了,南方的房子也买不起啦,也就不想再走了。有人问马老师你值不值,我感觉还是值得的,只是心里总有些委屈,但我写了不少书留给了后人,能留下些东西就好。”马曼丽认为,不同的人活着,有不同的人生动力。做学问的人,日日夜夜苦作舟,没有动力很难持之以恒。这需要寻找各种动力来鼓励自己。她常常鼓励自己,牢记座右铭“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咬着牙继续攀登,总有收获的一天。

在马曼丽80岁生日时,她的学生们送给她一份特别的礼物,那是一本影集,名字叫《马门一家亲》,里面收录了马曼丽很多年轻时的照片和各个时期她与学生们的合影。对这本影集马曼丽非常珍视,这不仅是一份难得的记忆,更承载着学生们对老师的热爱。马曼丽告诉记者记者:“当时还给我开了个纪念会,让我非常难忘。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更要感谢那些在工作中支持过我的专家学者们,是他们让我在喜爱的专业上一直走了下来。退休之后,我还在写书,也搞一些专业的研究,例如近期我们学校提出了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我已经开始着手写一部‘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内容的专著。”

采访最后,马曼丽自述了一首她写的诗总结了她的一生。“江南弱女巾帼情,苦守边疆度人生,坎坷荆棘总伴随,所幸处处有知音。苦短人生可所求,告别享乐选笔耕,学术友情代代传,草著留给后人品。”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孔德胜/文图片由孔德胜翻拍

马曼丽

1934年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并曾在兰州大学任翻译,俄语、德语教师。1974年开始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过西北史地教研室主任,兼《西北史地》副主编。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顾问,兼甘肃省国际文化创播交流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论著共十余部,主要有《土尔扈特部的西迁及其重返祖国的斗争》、《新疆历史论文集》、《巴图尔珲台吉与俄国》、《民族研究》、《准噶尔汗国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北民族关系史》等。

新闻推荐

十里铺斡耳垛小学举行春季趣味运动会

春风徐徐,阳光明媚,4月27日,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斡耳垛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2017年度春季趣味运动会。上午8时30分,运动会开幕式正式开始。伴随着庄严的进行曲,各班方阵以整齐的阵容、矫健的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