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矢志航天强国梦 毕生治学育英才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

三秦都市报 2017-04-24 06:01 大字
  “他一生的命运都是和国家航天事业密切相连的!”在4月24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来临前夕,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们通过举办事迹展等方式,缅怀一位已经逝去的老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

  一年前的首个“中国航天日”,这位为航天事业奋斗一生的96岁科学家在家中溘然长逝。“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艰难地戴上助听器收看航天日相关报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家人和学生无不唏嘘慨叹。

  作为知名飞行力学专家,他是新中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对我国新型飞行器设计和研制贡献深远;他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培养的56名飞行力学硕士、博士,多数已成为业内栋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毕生坚守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虽已故去,他的爱国情怀、科学风范和精神力量,仍在激励和感召着一批批后来人。

  矢志报国

  筑起航空救国梦

  1920年9月,陈士橹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耕读之家。少年时,亲眼目睹日军飞机对家乡狂轰滥炸的他,萌生了强烈的航空救国之志——“只有中国有了强大的空军,才能不受外敌欺侮!”1945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陈士橹先后在清华大学、华东航空学院等校任教。1958年自苏联进修归来,他又随华航西迁西安,自此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一扎根便是近60个春秋。

  回国翌年,陈士橹承担起筹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的重任。1959年底,新的学系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首批院系。

  上世纪60年代,刚步入正轨的西工大宇航系面临被撤并的风险。

  “为了国家国防安全,不能没有航天专业!”面对压力,他奔走呼吁,终于获得支持,西工大宇航系得以整建制保留。这个当时全国航空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系,保留了我国航天教育事业的“火种”,为上世纪90年代航天事业大发展储备了人才队伍和研究力量。

  多年来,西工大航天学院(原宇航工程系)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航空航天领域高级人才7000余名,许多人成为栋梁之才。

  毕生治学

  追逐航天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说,陈士橹开拓出“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及控制”这一新的学科分支,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在重大项目中得到应用。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第一代捆绑式火箭研制过程中,陈士橹及其团队在没有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经过18个月夜以继日的仿真验证,建立起动力学模型,最终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载人飞船工程研制,为确保宇航员安全,必须掌握火箭故障检测诊断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攻关项目,落到了陈士橹和弟子们的头上。在其指导下,西工大青年学者唐硕团队最终确定了180多种故障模式,通过“半实物仿真”,提出周密解决方案。这一成果顺利通过评审,帮助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

  “陈先生的科研生涯,正是他坚守对党的忠诚的理想信念、追逐航天强国梦的历程。”如今已是西工大航天学院院长的唐硕说。

  勤勉育人

  高尚风范薪火相传

  一丝不苟、勤勉钻研,陈士橹的学生身上都有他的影子,这源自他近乎严苛的治学态度。我国第一位飞行力学博士、西工大原副校长袁建平回忆说,读博期间,陈士橹要求他每两周提交一份所做研究的书面材料,以便提出进一步指导意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士橹一生培养了56名硕士、博士,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的权威专家,不少人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带头人。荣誉等身,陈士橹却始终克勤克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己,将大爱播撒给他人。

  “陈士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严以律己、勤勉质朴的为人之道,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的高尚境界,很好地传承在他的学生身上。他塑造了学生的品格、品行和品位,是立德树人的典范。”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说。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全省中小企业金融推介会召开

  本报讯(亓敏)为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力度,拓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4月21日,由陕西省中小企业协会与工行陕西省分行共同举办的全省中小企业金...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