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十方大印”风采各异 文化内涵深藏其中
昨日,由《西安晚报》推出的《为西安古城墙量身打造“十方大印”》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截至昨晚,本报热线电话不断,有读者认为“西安城墙可称为矗立在中国国土上的一方实体大印”,这是西安人的骄傲。
昨日,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各界人士为西安城墙篆刻的“十方大印”已聚齐陈列在此。这“十方大印”内容各异,都是为西安城墙量身定制,分别为《西安城墙》《艺术融合》《文化传承》《遗产保护》《醉梦长安》《丝路抒怀》《书法助推》《篆刻添彩》《碑林书海》《西安城墙当代书法篆刻家作品邀请展》。此外,还有不少书法佳作绽放异彩。
享有中国篆刻界“南韩北熊”之誉的韩天衡先生年近80岁,这次韩先生以其精密刀工、独特构思,为西安城墙创作第一枚巨型大印“西安城墙”。“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与篆刻界、书法界同仁一起为西安城墙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
“历经沧桑、规模宏大、连接完整的西安城墙,犹如中国精神图腾,更如方方正正一块印章,镌刻在美丽的中国西安。”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庞任隆表示,西安城墙的确是一座具有印学意义和象征的艺术瑰宝,西安城墙13.74公里长的墙体是大印的边轮,98座马面是大印的标识,11.32平方公里的区域是大印的印面,钟楼是印眼,碑林是亮点;边轮上5984个垛口预示着瞭望、审视和观察,边轮下18个城门代表着开放、包容和接纳。建筑艺术之妙,塑造出西安城墙这枚“大印”的艺术之美,也构成了一幅古都西安的美丽画卷。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实现广大游客把书法篆刻文化带回家、把西安城墙印章带回家的期许,让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篆刻文化、书法文化,在西安城墙这方大印的浓厚艺术氛围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庞任隆说。
记者 职茵
新闻推荐
到西安上大学后,听到这么一句话:“起身饺子落身面”。我想,在面食当中,饺子能“扛饿”,而面条易消化。所以,要出门时,家人会做碗饺子,让远行人路上不挨饿;回家后,则会煮碗易消化的素面,安慰游子的身...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