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水青山唱新歌 ——石泉走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发展纪实

陕西日报 2016-10-26 00:25 大字

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张会军 许兵 谭文昌

今年十一,石泉县后柳镇永红村的柯亚菲美美地赚了一大笔,他开的“临江居”农家乐7天接待了1500多人,总收入近3万元,尽管累得够呛,但一说起旅游带来的好处,这个质朴而又不乏精明的陕南汉子,还是一脸抑制不住的喜悦。

柯亚菲的临江居只是石泉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黄金周7天,全县累计接待境内外旅游者23.9万人次,同比增长1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11.7%。而在2006年,石泉还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鲜为人知的山区贫困县,旅游年收入不足500万元。

做强朝阳产业

2007年,石泉县在全面普查旅游资源、邀请专家考察指导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开发云雾山,盘活汉江水,建好中心城,提升旅游村,打造精品线”的旅游发展重点。

几年来,石泉县成功招引了大唐电力、陕西仟佰众、西安热点文化传媒等十余个投资主体,先后签约旅游招商项目10个,总投资近10亿元实施旅游开发。先后建成了燕翔洞、中坝峡谷、后柳水乡、子午银滩等一批旅游景点,成功创建燕翔洞、中坝峡谷4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个,打造了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了优势互补、统一营销的良好格局。

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快速繁荣,三产占到全县GDP总量的23%以上。蚕丝制品、绣花鞋、奇石等特色产品以及鬼谷腊肉、风标牛肉、竹筒酒、豆腐乳、血豆腐干地方富硒食品也随之走俏。全县共发展农家乐160余户,长期从事旅游业的就有5000多人,全县人均从旅游发展中增收400多元。

一树桑叶一树钱

提起石泉,就不能不说到石泉的蚕桑业。“十一五”期间“蚕桑大县”发展战略刚启动时,石泉县曾出现过“铺天盖地栽桑,家家户户养蚕”的盛况,但一遇到茧丝绸市场疲软,养殖量大降的现象就十分突出,桑园面积一段时间大幅萎缩。面对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石泉县实行分区指导、培育强村大户,推进产业化经营,扶持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发展现代高效蚕桑业。

石泉县蚕桑发展中心主任韩燕明聊起栽桑养蚕有说不完的话,但他谈得最多的还是“订单收购”。池河镇五爱村养蚕大户叶友兰原本还对春季养多少蚕拿不定主意,但和永宏丝业公司签订了春蚕茧收购合同后,不仅加强了自家桑园施肥管理,还流转了6亩桑园,春季二批次就领养了22张蚕,比去年同季增加12张,用她的话说“签了合同,好比给我吃了颗定心丸。”

截至2013年底,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10.8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3.36亿元,丝业工业产值7.75亿元。石泉,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蚕桑第一县。

“桑茶果”鼓起农民“钱袋子”

家住南区富水河畔的孟天毅退耕还林以来,先后流转了周围三个村90余户农民的土地,建起了1000多亩生态茶园,年产茶叶2万余斤,产值过千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大王。去年老孟又一下投资500多万元在山上新建了茶叶加工厂和茶文化展示厅,政府帮扶他架起了高压线,修建了灌水设施,铺设了水泥路,一个集“种植、观光、加工、品茶、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茶产业园正在形成。

石泉县发展山林经济坚持版块发展、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了“南茶北漆、川道蚕桑、水果干果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北区的云雾山、迎丰等中高山区规划发展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以及生漆、油桐等特色经济林,现已发展板栗7万亩,核桃5000亩、生漆5000亩;在南区的后柳、喜河、熨斗主要发展樱桃、柑橘、枇杷、桃为主的特色水果和生态茶叶,在后柳集镇周围建成的千亩特色水果观光园,熨斗生态茶叶园通过新建改建总规模达到1500亩,目前已经打造成集观光、休闲、高效为一体的现代产业示范园。在城关、池河、两河等川道区域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建成5万亩标准密植桑园。

增收致富,希望在山,潜力在林,靠山吃山才是出路。石泉通过实施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立体综合开发,切实把山林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效益,实现了“优势互补、循环相生”的发展格局。

新闻推荐

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发布——年滞纳颗粒物相当于2074万辆机动车排放量年固碳量若堆积成形相当于西安城墙550米

本报讯(记者王永锋)11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建阳发布了《陕西省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据悉,2012年关中地区林业年总固碳量397万吨,年总释氧量910万吨。年...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