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丰富文化内涵是 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朱海艳

西安日报 2016-09-05 00:00 大字

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趋同走势,以及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使特色化的民俗旅游产品备受游客青睐。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袁家村景区7天共接待游客88.5万人次,马嵬驿接待113.9万人次,两个民俗文化旅游村游客量远超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旅游人数,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凸显出民俗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

西安市周边,大量的民俗资源被开发利用。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展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个现实:民俗作为一种生活、生产文化,逐渐被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机的建筑,被设计成为千篇一律的仪式,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因此,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需要进一步理解民俗旅游内涵,对“民俗”及“民俗旅游”的阐释应该得到重视。

第一,民俗是民俗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民俗包括以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以及民间技艺为表现形式的游艺民俗以节日活动为展现的信仰民俗以及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人类生存民俗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旅游者对异域民俗所产生的强烈兴趣和好奇,是民俗旅游得以存在和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民俗活动是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化石”,它承传着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智慧。旅游者在民俗旅游活动中,可以观赏、参与、体验当地民众的游艺民俗传承、信仰民俗传承和生产民俗与民生民俗传承,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当中。以当地居民为载体的民俗活动具有独特性、文化性和参与性,形成了民俗旅游的强大吸引力。同时,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乡愁”式的文化体验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民俗旅游奠定了发展之基。

第二,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文化情调,而且是真实的高层次文化体验。这种高层次的文化体验需要来自规划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三方的共同配合和协作。旅游规划者通过建筑、环境和装饰等硬件来营造展现民俗的文化氛围;当地居民作为活动载体来本色展现民俗;游客需要尊重并理解民俗文化,并充分融入民俗活动当中。三方共同协作的民俗旅游活动,能够保证民俗文化开发、展现和体验的一致性,游客才能获取真实的高层次文化体验。关中民俗文化村——袁家村是一个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典例。袁家村在开发规划中保留了关中地区村落原有的自然风貌,以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民俗文化展现环境,以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为旅游内容,以寻找乡愁记忆为营销口号,实现了关中民俗文化从开发到市场,从规划者到旅游者之间的无缝对接。正是这种来自规划者对文化的重视和挖掘,当地居民对民俗文化的本色展现,还有旅游者对原汁原味民风民俗文化的“本性追求”才成就了袁家村对民俗旅游这种高层次文化活动的完美呈现。

第三,民俗旅游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经济是民俗旅游的“外壳”,而文化是民俗旅游的内涵。旅游活动是一种商品化的文化过程。民俗资源被旅游企业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民俗是一种吸引游客的文化因素,可以作为商品提供给游客。商品化可以获取经济效益,民俗文化才能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在旅游开发中需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民俗旅游是民俗文化传播的载体和使者。民俗旅游同时注重民俗的文化属性和旅游的经济属性,才能有效地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乡村都打出了民俗旅游这张牌,走上了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但从实效来看,民俗旅游的“文化”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流于形式,缺乏对其精神解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舍本逐末,民俗丧失文化“本真性”。简单堆砌反映民俗的物质载体,随意改动民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甚至刻意“制造”民俗,这些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屡见不鲜的行为,事实上严重背离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从表面上看,这些做法有利于游客更加直观的认知民俗,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只是让游客看到了民俗文化的表象,无法领会到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二,过分表演,文化完全商业化。在一些民俗旅游景点,一些比较正式的节庆民俗和婚俗、礼俗甚至祭祀风俗,被搬上舞台,天天演出,以满足游客了解当地民俗的愿望。民俗文化展现的主要载体是人,并不是高科技的舞台和精心设计的剧目。当市场演出取代了日常生活,民俗便缺失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第三,迎合游客,民俗被严重污染。为迎合游客寻求刺激和猎奇的心理,有些民俗旅游景点将神鬼地狱等东西视为民俗,并修建龙宫、阴曹地府等景点,用现代科技制造出一些血腥和恐怖场面,以刺激游客。这些伪民俗不但亵渎了真正的民俗,而且容易误导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有些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在民俗表演过程中加入色情和暴力等成分,对民俗地的社会风气和民俗文化本身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第四,粗放开发,民俗文化缺乏深度挖掘。当前许多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缺少从整体空间展现民俗文化的思路,注重局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整体民俗环境的开发。民俗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发掘整理,形不成流动着民俗文化情愫的旅游景观体系,导致民俗旅游活动依然处于低端的餐饮、住宿和景点游玩层次。

民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民俗旅游应以文化为核心,产品创新为动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是要科学规划,尽量保持民俗的文化场域。民族民俗旅游有其自身的时空维度和文化场域,离开民族生境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无生命力的文化。要保持民族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就应该在原生态的民俗生活中挖掘出富有特色的、可供观赏的民族文化资源,经过民俗文化载体 (当地群众)、规划者、民俗文化表演者及游客的共同参与开发,进而形成名牌旅游产品。只要能够合理、有效地维系民俗旅游的时空维度和文化场域,民族民俗文化就不会发生急剧变迁,并有可能朝着自然变迁方向发展,进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二是要深入挖掘,持续创新民俗旅游产品。迪士尼乐园自1955年创建以来,为何长期在娱乐业立于不败之地,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是延长景区生命周期的条件,精细是保证旅游产品质量的态度。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持续创新并精心设计文化旅游产品,是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是要持续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民俗旅游,并不符合经济规律,文化也难以得到保护、传承和持续发展。民俗旅游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应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法则。

新闻推荐

西安市300多聋人参加手语比赛 让情感在指尖飞舞

本报讯(记者张奂雅)昨日是第59届国际聋人节,西安市300多名聋人在市聋协的组织下共赴一场手语之约。通过手语比赛传递聋人的生活态度,让爱在指尖飞舞。由市残联主办,市聋人协会承办的“爱在指...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