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润破局 治水亲水生态美 钩沉人文 创新业态惠民生 ——“八水润西安”工程实施四年回顾
大水大绿的浐灞生态区(资料图片)
别具特色的汉城湖景观
桃花潭畔绿草茵茵
谈及“八水润西安”的缘起,2012年是个可以载入史册的节点。那年7月,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基于对西安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竞争环境的清醒认识,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将“八水润西安”工程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当年8月,他在调研水务工作暨“八水润西安”工作时,要求市水务局高标准做好“八水润西安”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河水治理步伐,尽快将西安丰富的水系展示好,切实把八水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水环境。董军、上官吉庆两任市长多次调研“八水润西安”工程,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督促解决问题。
立润破局 从“绕长安”向“润西安”
历史上西安是一个水资源丰沛的城市。为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进入21世纪,西安市在城市局部实施了部分河系、湖池治理工程和引生态水进西安城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骤增,也促使“长安八水”逐渐变为城中河,于是便有了“八水进西安”之说。但无论是“绕”还是“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安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脆弱等问题。
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了“八水润西安”的发展思路,要求保护、开发、利用好西安的水资源,将库、河、渠、湖、池有机连通,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起来,充分展现水的生产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善价值,服务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西安全面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
从“绕”到“进”再到“润”,虽然是一字之别,但其外延和内涵却发生了深刻变化。“润”字,涵盖了“绕、韵、进、惠”等含义,体现了水的滋养、滋润功能,更能惠及民生,造福子孙,同时也丰富了西安治水的历史文化气息。
“八水润西安”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实施“571028工程”,即建设5条生态引水体系,打造7片湿地,生态修复10条河系,新建、改造提升28座湖池。按照规划,到2020年,西安将建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应急备用,再生水、雨洪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有效补充”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以及“自然河流为主轴、人工水系为主线、湖池湿地为核心”分布均衡,功能完备的水生态修复保护体系。全市主要河流均得到有效治理,水面面积将达到7.6万亩。
挖掘内涵 提升城市人文气息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不仅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存,更有丰富多彩的根植于“长安八水”的诗词歌赋、碑刻铭文、制度法规和人物典故。潏河旁的人面桃花、灞河边的折柳送别……这些水边的故事,是一叠由瞬间流向永恒的故事。
灞渭桥上那些关于八水长安的碑刻展示,让人穿越古今亲身体验如诗如画的美景。桥之南岸,在烟雨朦胧之际,烟波浩渺的灞河水融入了渭河,水藻丛生、芦苇绰绰,长安城外灞河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曳,将灞桥烟柳意境重现在今人眼前;已经开工建设的涝河渼陂湖曾是秦汉上林苑、唐代的游览胜地,人文汗青遗迹浩瀚,曾被誉为关中山水最佳处,未来这里将显现出更加丰富的“八水”人文系统,令游人触景生情,观今叹古。
“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伊始,我们就注重融入水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水的文化内涵,重构‘八水\’的人文系统,形成了八条富有历史时空感的文化景观廊道。”市水务局局长杨立表示,通过在“八水”之滨建立水文化景观墙、文化主题广场、水文化主题博物馆、展览馆、休闲健身场所,以及配备极具人文情怀的解说系统和展示系统,以此提升城市的人文气息,培养市民的人文情怀,增强了市民的情感记忆。
创新业态 资源提升经济发展
“天下风光何处好?八水三川,自古长安道”。汉城湖龙舟竞技,周至沙河游人如织,护城河提升改造、浐灞湿地公园、雁鸣湖等城市新增亲水景点迎来了八方游客汇聚西安,玩水观古迹。四年来,“八水润西安”工程,给这座城市和市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八水润西安”工程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深的民生工程。
以水惠民,这源于“八水”蕴含的丰富水文化内涵,“八水润西安”工程重点打造水文化产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西安立足“水文化”的核心元素,逐渐形成了“水+旅游”、“水+休闲”等新型业态,进一步丰富了西安的水文化内涵,延伸了西安水文化产业链,实现了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思路。
“水”与旅游的融合,建成了多处亲水公园,已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水文化与旅游和休闲融合发展的典范。据统计,全市新增各类水生态游览景点30余处,仅端午小长假,全市水生态景点游客不仅由2014年110万人增加到2015年129万人,出游人数占比从50%增加到60%,而且仍在呈高速增长态势,可以说,水生态游已成为西安居民出游新时尚。
“八水润西安”在产业上的创新全方位促进了城市形象提升。护城河示范段建成开放;浐灞生态区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区”;汉城湖被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同时,西安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陕西省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在住建部全国水污染治理年度考核工作中,西安市连续三年以上位列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三名。
治水亲水 打造生态宜居西安
“八水绕长安”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水相宜”的自然水系观,而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就是对传统生态理念的回归。水文化绝不仅仅是围绕溪流湖泊产生的诗词歌赋、故事传说,更是承传古代治水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体系。
如今, “八水润西安”工程的建设和实践,已经让西安市民充分领略了水文化的魅力,理解了生态文明理念,增加了亲水、节水、爱水意识,践行了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生产方式,使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每位市民的心中,让古老的城市越发散发着时代文明的光芒。
“八水润西安”工程建成的堤防,极大地提高防洪标准,确保了城乡防洪安全;沿河绿化构筑的生态屏障,为城市提高了人均拥有绿地的面积;主要河流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渭河干流出境水质从劣五类变成四类;湖池湿地建设,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城市周边鸟类已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200多种。
四年间,西安通过各种水资源的科学调用和行水工程,串绕起重要历史文化古迹、文化区、经济区,营造一幅生态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特色,集休闲、娱乐于一体,可泛舟游览的亮丽景色,这些工程不仅为西安城添了灵气,还进一步让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水生态形象大幅度提升,西安向着宜居之城更进一步。
创新格局 城乡兼顾多点开花
“八水润西安”工作启动实施四年以来,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快速行动、紧密配合,全力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建设:
——以河流水系为骨架、以湖池湿地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核心、以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为保障,实施了渭河、灞河等10条主要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新建、加固标准堤防429公里;
——西安湖、仪祉湖、护城河水上游览示范段等11座湖池相继建成,新增生态水面面积1.2万亩;建成浐灞湿地、灞渭湿地、公式渭人工湿地、沣河湿地等13处大型湿地,新增湿地面积2.76万亩;
——大峪、沣峪两大生态引水系统逐步形成,库河湖池水系连通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相继启动,使主城区原有湖池“死水一潭”变为清波荡漾,初步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斗门水库,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全省渭河综合治理第一桥—灞渭桥不仅成为了交通桥,更是景观桥、文化桥,渭河南岸124公里堤顶道路于今年5月底正式向社会通行;全国顶级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丝绸之路博物馆,纷纷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10项水源工程扎实推进,李家河水库工程于2015年5月8日正式向城市供水,涝河引水以及太平峪、高冠峪应急供水等工程相继建成,每日新增城市供水能力32.5万吨;
——一污二期等13座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启用,日新增设施规模能力115万吨,全市城区、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7%、82.5%。
四年间,城乡兼顾,多点开花,全体市民共同受益的水生态建设新格局已初具规模。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马昭)昨天,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中心揭晓了“冒黑烟”车辆有奖举报活动第二季度结果,7名热心市民获奖励。2月1日起,西安市环保部门组织展开为期一年的“冒黑烟”车辆...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