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向创新要活力从追随到领跑
■新华社记者 李勇 陈晨 李华
作为西安一家科技企业的质量总监,丁蕊英过去每年都要往千里之外的广州跑上好几趟——
由于公司缺乏大型检测设备,新产品必须送到广州的研究机构检测,费时费力不说,研发进度也受到影响。去年以来,公司通过西安科技大市场找到本地一家具备检测能力的微电子企业,检测不再舍近求远,仅此一项就节省成本上百万元,企业研发能力也因此大幅提升。
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大市场里,类似“科技赶集”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成为高新区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个个生动注脚。
记者在西安高新区采访发现,这里以统筹创新要素、畅通转化通道、推动创新创业、提升开放水平的一系列“组合拳”,不断激发出自主创新活力。创新征途上曾经的“追随者”,正在成为新的“领跑者”:
平均每小时新注册一家科技型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高新区前三;三星、强生等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入驻;以不到西安八分之一的土地,产出陕西省和西安市GDP的3.8%和13%……
“相较沿海地带,在内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着地域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不能等,更没得靠,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向创新要活力。正因为如此,西安高新区才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蝶变。”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坦言。
2015年,在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西安高新区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探索实践,打通了从科研到市场的转化“通道”,越来越多的“陕西智造”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一台看上去像聚光灯的仪器,把手放在下面,就能清晰显示出静脉血管的深度和位置,帮助护士解决患者扎针难的问题。这款国内首个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目前已远销欧洲、南美等地,企业年销售额超过700万元。
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扎针神器”,就诞生于西安高新区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共同孵化的一家小企业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什么让这家初创时仅有几个人的团队,有了如此的创新“魔力”?
“股权激励!”中科微光团队成员米磊一语道破“天机”。在企业孵化过程中,尽管有天使基金注入资金,但科研团队持股却超过了50%,充分享有决策权,减少了行政干预。如此一来,科研人员的脑力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并且,以市场需求来“倒逼”研发的模式,也让产品更接地气。
“高新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动机制,围绕企业技术研发与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逐步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源头性创新能力。”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安建利说。
在此基础上,通过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西安高新区也逐渐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片热土。
旅途伙伴社交软件“漫游人”项目、高层次汽车俱乐部“车同道合”项目、智能化停车管理“微泊停车”项目……在西安高新区设立的小微项目预孵化基地“创途在XIAN”里,诸多闪耀着创意与智慧光芒的项目“破茧成蝶”。
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主任宋琦介绍说,除提供办公场地外,基地与50多家投资和中介服务机构紧密合作,促进创业项目和资金、市场、人才等要素对接,创业服务活动日均超过1场。截至目前,已累计甄选120多个项目入驻,40多个项目毕业。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这座地处内陆的高新区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在对外开放中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力争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
2012年,三星公司在西安高新区落地生根,此后,“三星效应”持续发力,美国空气化工、日本住友、韩国东进世美肯等92家国内外配套企业先后入驻。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高新区形成了软件信息、半导体、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数个千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十三五\’期间,西安高新区将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培育居于全球价值链高端位置的产业,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赵红专说。
(新华社西安7月26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迎谨)记者昨日从市城改办获悉,今年5月份以来,市城改办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胡一、胡二村(华旗东郡)改造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扬尘污染严重,防治措施不力,即给予重罚。自城市治理专项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