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品名士风雅 守墨海砚池 杨小琪书法作品精选

西安晚报 2016-05-24 11:58 大字

个人简介

杨小琪,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协副主席,陕西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职工书协常务理事,西安市书协副秘书长,灞桥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抱朴书社社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终南印社社员,陕西省第十届青联委员。

主持人语

几十年来,杨小琪心无旁骛,排除干扰,甘于寂寞,潜心研究,终把书法练到一个新的境界,成就令人刮目相看。14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作品大展,5次入展西泠印社主办的书法篆刻作品展,多次入选省级书协主办的书法艺术作品大展,还有多次入选书法专业报社的作品大展,加上专业的书法论文,他用自己的心灵品名士风雅,用手中的毛笔守墨海砚池,运用抽象的线条,完成一幅幅灵动而有不失古拙之气的书法艺术作品。赏读杨小琪的书法作品,你可以看到舞蹈的节奏,音乐的韵律,抽象而又可视,自由而又有规则,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书写汉字成为他特殊的抒情艺术和抒情方式。

所谓字如其人,事实上书法、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都相当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性格、修养,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柳公权正因其刚毅不阿的高尚情操及人品素养,才使其清劲挺拔的书风跃然纸上,后人非但重其书艺,而且慕其人品,书法与人格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穆宗皇帝曾问柳公权,如何将书法写好?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本期水墨中国带您走进书法家杨小琪的书艺世界,去赏读他的文章书艺,去品读他的书法人格。

主持人——王立军

书法作品艺术档案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第四届正书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首届行书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羲之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三晋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普洱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第二届“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获“复圣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首届楷书创新名家邀请展(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主办)

入展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第六届成果展(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主办)

入展中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主办)

入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作品展(西泠印社主办)

入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西泠印社主办)

入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作品展(西泠印社主办)

获《书法导报》2005年书法篆刻年展二等奖(《书法导报》社主办)

获《书法导报》2006年书法篆刻年展银奖(《书法导报》社主办)

自作诗书法作品入展当代中华诗词书画展(中华诗词学会主办)

入展陕西省自作诗文书法篆刻作品展(陕西省书协主办)

篆刻作品入选中国印大展(西泠印社主办)

入展陕西省第三届篆刻艺术展(陕西省书协主办)

入展陕西省第四届篆刻艺术展(陕西省书协主办)

论文《关于当代楷书创作与发展现状的思考》入选全国首届楷书创新论坛(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主办)

《对中国榜书艺术面临困境和发展方向的思考》入选全国第三届榜书大论坛(上海榜书研究会主办)

品读汪曾祺

/

文杨小琪

原来听说过汪曾祺这个名字,却从未关注过。儿子升入初中后,语文老师要求课外阅读当代有影响的几位散文家的作品集,其中就有汪曾祺。在为儿子购买这些作品集的过程中,开始了对汪曾祺的关注,但了解的并不算太多,直到某一天,捧读《汪曾祺精品散文集》的时候,才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产生共鸣,擦出了火花。

汪曾祺是连接两个时代的文学大家,从年龄和生活时代讲,早于梁晓声、周国平、迟子建等文坛名家,又晚于朱自清、巴金、老舍、沈从文等老一辈文学大师,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但却与老一辈文学大师齐名,更有甚者,评价他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当代最后一位可以以大师相称的文人学士。汪曾祺的祖父曾做过前清贡士,后在家道中落之际白手起家,以经商置办家业而荫及子孙。父亲聪慧过人,能文能武,尤善诗词书画,每用心于工艺品,皆有精湛制作。汪曾祺出身富庶之家、书香门第,自幼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上过小学、中学,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迁入重庆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创办而成,一时间可谓名师云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使他终生都以恩师相称的则是沈从文先生。解放后,汪曾祺一度曾在北京市作协工作,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与老舍等老一辈作家之间演绎着一幕幕逸闻趣事。他曾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基层农业研究所进行劳动改造,整天握笔为研究所描画土豆和马铃薯标本,亦别有一番快乐。后在北京剧院长期从事编剧工作。六十岁以后,则悉心钻研书法绘画,每有佳作总喜欢赠送亲朋好友为念。纵观汪曾祺的一生,没有风风雨雨的坎坷,没有叱咤纵横的威风,但却在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的平淡、平凡生活中发现和体味着艺术的美感,迸发出无限的灵光和无穷的智慧。正是这种灵光和智慧铸就了汪曾祺在小说、散文、书法、绘画、编剧、戏曲等领域均有独到建树。包括饮食方面,他也有颇深的研究,在其晚年曾萌生过撰写中国烹饪史的想法,只可惜天不假年,最终未能在有生之年如愿,而给世人留下了几分遗憾。

起初读汪曾祺的文章,感觉有些罗嗦,好像一位老人在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说起陈年往事,扯出一串串的陈芝麻、烂谷子。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却犹如那武陵人进入桃源仙境,豁然开朗,别有一番洞天。首先,汪曾祺的文章充满了厚重与博识。他对每一个人、每一件往事、每一个生活地方的风俗、每一种植物,每一个动物,每一类吃食,每一种艺术门类,从相识到感知,从来历到发展,从制作到使用,包括与之相关的学问和往事,无不描写得头头是道、聊得津津有味。细细读来,文中所写的一切好像就在我们周围,好像都很熟悉,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经他一介绍,倒有一种如梦方醒、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对生活观察的仔细,体味的深入,佩服他经历的丰富,积淀的深厚,佩服他渊博的知识,简直无所不闻,无所不知。其次,汪曾祺的文章充满了平淡与趣味。在他的文章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自然祥和的状态,无论儿童少年时期与家人生活中的家庭琐事,无论在抗战时期战火纷飞的重庆躲避轰炸,无论在北京作协与大家的谈笑打趣、和睦相处,无论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基层参加的劳动改造,无论在北京剧院的插科打诨,无论退休后的以书画创作为乐,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的一点一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品尝到浓浓的乐趣,好像在他的生活中每一件事儿都是那样有趣,每一次经历都是那样让人值得回味。再次,汪曾祺的文章充满了乐观与豁达。经他的笔下,当谈起家中发生的事儿和身边的每一位亲人,总是那样好,那样和蔼,写不尽的爱意和温存;当谈起日本人轰炸重庆,大家躲避空袭时,却表现得轻松、悠闲,特别是描写西南联大几位颇具个性的同学利用空袭时人迹稀少的机会,用锅炉烤红薯、洗头发的场景,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对敌人的蔑视和对灾难的无畏;当谈起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基层参加劳动改造时,没有身处逆境中的沮丧、无奈和埋怨,没有劳动中的辛苦和疲惫,而是描画马铃薯标本后,烤着马铃薯美餐一顿的香甜回忆;当谈起在北京作协、北京剧院工作期间与大家的历历往事时,没有功利,没有纷争,每个人都是那样富有个性,那样的有意思;当谈起风土人情、花花草草的时候,则满是学问,满是关注,一枝一叶总关情。当捧读《汪曾祺精品散文集》,全身心地沉浸于汪曾祺思想的海洋,才真正深入地认识到汪曾祺的非凡,也才认识到他作为当代最后一位可以以大师相称的文人学士,实名之所至,并非过誉。

一直以来,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深深的情结,每每读到古代士大夫阶层文人贤士翰墨往还、吟诗作画、品茶饮酒、弹琴长啸,论古今之事、说万物长短,头头是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时,其飘飘欲仙、超然物外的风雅总不免使人神往。一个时期,曾经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士大夫阶层的消逝,这种风雅距离我们已经愈来愈远,只能是影视剧中的一个片段或者心中的一个梦而已。然而,读过汪曾祺的散文,读懂了汪曾祺,品味着汪曾祺的风雅,似乎又找到了理想中的古代文人贤士,原来在当今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也还存在着这样的文士和这样的风雅。由此似乎才搞清楚,是文人都有几分附庸风雅之心,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比如王羲之,比如苏东坡,举不胜举;而今的文人同样有,比如汪曾祺,只是表现的时代背景、表现的内容、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但对风雅核心意义的体现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世事的关注、对万物的寄托、对人生的探究、对生活的品味。曾经有过做文人贤士的想法,也有过附庸风雅的想法,总感觉太远太远,如今读过汪曾祺,猛然间心潮澎湃,似乎又找到了方向和目标,既然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情结,既然有着做文人贤士的情结,既然有着附庸风雅的情结,就努力作汪曾祺那样的文人,在平淡中享受乐趣,在平凡中启迪人生,或许那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所想要的,或许那样的生活才是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每一个有着传统文化情结的人们所向往的。

春游净业寺记

文/杨小琪

岁在甲午,阳春三月,晨光明媚,惠风和畅,应朋友之约,与妻驱车至终南山下之滦镇,相伴同游净业寺。

净业寺处终南北麓之凤凰山,东倚青华,西接沣峪,坐北朝南,九鼎诸峰。寺前翠竹芭蕉,粉红玉兰,郁郁葱葱,交相辉映,游春礼佛者络绎不绝。寺之山门为大理石所砌,山墙正面刻“依无上觉”四字。拾两侧台阶而上有门,上书“净业寺”。步入庭内,两侧厢房,中间供鎏金佛一尊。沿石级右上,得平坦高处,有四角凉亭并楼台阁榭穿梭相联,亭曰“宣律”,客游弋其间或小憩畅谈。再踏石级蜿蜒而上,沿途杂树丛生,枝叶披拂,低者倚石匍匐,盘根错节;中者张牙舞爪,相依相抱;高者巍然耸立,欲揽日月。偶见书法石刻,或“阿卑拔致”,或“绝解起行”,或其他,苍劲挺拔,古意盎然,多为法师妙湛墨迹。几经回环跋涉,忽现砖塔数座,臆想当为高僧安息供奉之所,塔之右前方高处,树六面石质经幢,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前行百米,得一大殿,殿前院落以石栏相围,围栏台阶处生古槐,虬劲翠微,鸟雀盘巢,为唐朝之物,已千岁高龄。顺大殿左侧小门而入,靠墙石碑刻有“律宗祖庭”,乃朴初老人手笔。入小门左拐至寺内,寺之正殿上悬“华藏世界”匾额,殿中供释迦牟尼佛祖,殿前有玉兰傲然绽放,花比瓷雪。绕过正殿拾级再上,又一院落,立两层阁楼,内中四壁以书画装饰,多为该寺主持本如法师所作,颇有禅意。

净业寺建于隋末,乃佛教律宗祖庭。唐武德七年,律宗祖师道宣和尚曾结庐终南,得护法菩萨“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之示而移居净业,潜心禅定,研究律学,道行盛名远播西域。道宣门下弟子千人,有文纲者传法道宗,道宗之再传弟子鉴真携律学以入东瀛,遂为日本律宗祖师。《长安古刹提要》有记;“律宗之净业寺,犹相宗之慈恩寺也。因道宣住终南山,又称南山宗。”

漫步净业古寺,回味凤凰山涧之空旷、清幽,恍如置身世外桃源;感悟律宗佛法之静穆、威仪,恰似沐浴春风甘露;遥想道宣法师之超然、执着,又恍惚于对面打坐参禅。反思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信念迷茫,道德失衡,芸芸众生多为名利所累,虽有欲脱俗者,或好游山川,醉心美景,或寻禅问道,痴迷佛法,然又几人能如古之隐者,远离闹市,清静修为。今吾辈入深山而进古寺,心醉于“青山绿水,野草花香”之景,慨叹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奇,暂避满目繁闹,静修半分清闲,结得一段佛缘,尽享古士先贤洒脱,亦人生乐事,遂记之。

新闻推荐

迎全运骑乐无穷“美丽渭河动起来”自行车联赛宝鸡发车

外国留学生(右一)也加入到比赛行列记者王瑞摄昨天上午,宝鸡岐山沉浸在“骑”乐无穷的快乐氛围当中,2016年“迎全运、我参与”陕西省首届“美丽渭河动起来”自行车联赛宝鸡岐山站在这里开赛,70...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