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忠实的两次相见
□王宝存
4月29日8点40分左右,手机微信的朋友圈中突然弹出一条消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于7时45分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4岁。”我当时有点晕了,尽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心里还是猛地一抽。9点20多分,这个消息的准确性得到了莫伸、景斌和渭水三位老师的证实后,悲痛之情一下子蔓延到了我的全身。
陈老师确实走了,他走的太突然、太仓促,让我们的心里没有任何的准备。然而泪水盈盈之中,和他老人家有幸相见的那两次细节又浮现在了眼前……
第一次和陈忠实老师见面是2010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兼任《金台观》杂志副主编,为了征求文坛大腕对杂志的意见,金台区文联主席、《金台观》主编李巨怀和我一起驱车赶到西安,在诗人渭水引荐下,首先拜望了陈忠实老师。
陈老师非常热情,他让我们坐下,给我们倒茶,还向我们询问宝鸡的文学创作情况和我们自己的创作情况,他一边抽烟一边翻阅起我们带去的《金台观》杂志,看了一会后连声说:“好,不错,一定要坚持下去”。趁着他老人家看书之机,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级人物”。只见他身子瘦削,头发花白,沟壑纵横的脸上尽显着岁月留下的沧桑。再看他的屋子,堆得和山一样,除了书还是书,有些地方书垛甚至高过了我的肩膀,就连我们坐的沙发也得先把上面的书往别处挪一挪,才能落座。
因为怕耽误陈老师的时间,我们在他的住所只待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走了,临走时,我们还和陈老师亲切地合影,尽管陈老师当时穿着毛衣,没穿外套,反而让我们感觉非常亲近和自然。
第二次见面是2013年的5月份,当时,省第六次作家大会在西安丈八沟的陕西宾馆召开。作为宝鸡代表团的成员,我又一次在大会上荣幸的见到了陈忠实老师。记得那是会议最后一天的上午,参会的途中,我看到了一路同行的陈忠实老师。这一天的陈老师亲切依旧,他穿着一件深灰色西装、深蓝色的裤子,看上去很精神。握手、问候之后,他笑着问我:“你们宝鸡这次来了多少人?”我说:“18个。”陈老师说:“不少啊。”我说:“请陈老师有时间到宝鸡来转转。”陈老师说:“有时间我一定去。”他还让我代他向宝鸡的作家朋友问好。正在这时,一同参加会议的文友严晓霞赶了过来,请求和陈老师合影,陈老师欣然答应了。我正要举起相机按动快门,陈老师指着不远处一空闲处说:“这里人很多,不好照,到那里吧!”我们很感动,没想到陈老师对基层作者是这样的热心和认真。我用相机先给陈老师和晓霞合了影,接着又和陈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合影,接下来,又有一些作者赶来和他合影。我发现,不管多少人,多少次,陈老师都是会接受的,从不拒绝,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大作家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姿态。
两次幸福的相见,两个难忘的记忆。直到现在我每每想起,都觉得格外温暖和激动。然而,我们却再也见不到陈老师了。有人说:“他枕着自己的举世之作《白鹿原》走了”。有人说:“中国文坛的天空塌了一个角。”其实,白鹿原还在,中国文坛的天空也没有塌下来,只是广大读者的内心从此遭受了一种精神上的损失,这种损失不是一般的作家和作品可以弥补回来的。
陈老师,您走好吧!
新闻推荐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初一(S2-7)班袁语遥学校一年一度的“徒步世园会”活动终于在五一时如约而至。我既兴奋又害怕,兴奋是可以暂时告别书山题海,走向更广阔的自然;害怕是20公里的徒步行走,对于不爱运动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