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梅和她的长篇小说《乌金红尘》 刘兆华
蒿子梅是刘秀梅,在《豳风》编辑部工作。她的长篇小说《乌金红尘》在《豳风》连载完了,作为首发的责任编辑,我自诩伯乐,无论如何得说道说道了。
一篇投稿 引起编辑注意
彬县原先并无文坛一说,县文联成立、《豳风》杂志的创办给文学开荒,折腾出块文学园地。可是这园子就没见什么蒿子梅,作家队伍也没有个刘秀梅。直到《豳风》编辑部收到一篇说不准文体的稿子《换个地方,接着幸福》,署名刘秀梅。
文学圈子很少见这么山气的名字。女文青的姓名多呈现洋气,用词芬芳,或者普遍爱用个性的笔名。像刘秀梅,分明是身份证才用的名字,而且是山里娃才用。
挑剔署名只是直感,作为编辑,当然就文字说话。那篇文章内容结构分明是小说,行文用语又俨然散文随笔。纯粹一篇美文,关键是文字干净明丽,认真到连一个错别字或误用标点的现象也不好挑。
好文章是能引发共鸣的。杂志印发后,“圈子里”好评如潮。寄发样刊时,才知道刘秀梅是一家私人学校的教师,不期而遇《豳风》杂志,试着投稿,竟然有回复还很快被刊用。真是一连串的“没想到”!
她上中学时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山路弯弯》在校园影响颇大。当教师时也曾拿篇散文换过《陕西教育》的稿费!
给《豳风》挑毛病 被聘进编辑部
她对文字的敬惜是特别的,对于文学是极真诚的。早前她偶尔惊喜得到一本《豳风》,被她一支蓝笔改画得够花。编辑部给她补齐了前期杂志,让她用红笔去挑毛病。因为,杂志正尝试办月刊,杂志主编是位开拓型领导,鼓励编辑部不拘一格荐选实用人才,秉持“在读者中发现作者,在作者中培养编者,请写得好的作者参与编辑工作”的办刊理念。刘秀梅这就以文联临聘人员进了编辑部。这才知道她毕业闯西安当过工人,回乡又做过多年民办教师。
编辑的实力要靠文字说话,她的加入使得编辑工作更加顺畅。她个人还在县作协倡导的2015“小说年”里,拿出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乌金红尘》!
初见毛稿,我就惊叹,并当即决定连载抢首发。叫她立即转发前三章给《豳风》小说责编。很快,编辑意见反馈过来了,一致认为是长篇的气象,还急切索看全篇。而其时,全本小说还只是在路上,《豳风》就从三周年的纪念号开始连载了。
《乌金红尘》获好评 蒿子梅成文坛新秀
去年国庆之际,连载未完尚待续,小说终于成书了。她先印了几十本样本,分送县内文友征集意见,准备修订后再出版。
评论家杨焕亭老师看后赞评:“这是我近来读到的文字最顺畅、最干净,带有纯文学性质的文稿。是这些年来读咸阳本土青年作家作品中绝少的惊喜。”先生不吝语词的高评,给了刘秀梅莫大支持与鼓励。
据说,连载将完的年底,文朋诗友都在说《乌金红尘》写得不错,对煤矿工作很熟悉,对矿工生活表现得很好。
说到这个笔名蒿子梅,虽然刘秀梅因故讨厌用笔名,却也让我为她命名一个以备不时之需。在读到贾平凹的《西路上》时,我眼前一亮,就用西北随处可生还不失色彩的“蒿子梅”!这花的特征符合她的秉性。很西北味的名字,极大众的花,有蒿子的平素朴实,也难掩菊梅的艳丽,还有几分端庄淑雅。用这笔名,也有了平凹赐名的意味呢。(B)(11)
新闻推荐
50万字的史诗级巨著《白鹿原》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他待人忠实善良、朴素、没架子爱抽老卷烟、听秦腔戏……面对普通人“挑刺”,虚心接受批评新华社西安4月2...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