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灞上垂柳哀白鹿 从此人间无忠实

咸阳日报 2016-05-01 22:14 大字

50万字的史诗级巨著《白鹿原》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

“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他待人忠实善良、朴素、没架子

爱抽老卷烟、听秦腔戏……

面对普通人“挑刺”,虚心接受批评

新华社西安4月29日电(记者 杨一苗 蔺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4月29日在西安逝世。陈忠实凭借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在白鹿原下的灞河边上,有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这里是作家陈忠实1942年出生的地方。29日,得知陈忠实逝世,不少乡亲和读者来到这里悼念。陈忠实大半生都是在西安灞河边的白鹿原上度过的。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在公社工作,后调至区文化局工作,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评论家肖云儒说:“正是这些经历,让陈忠实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构成了《白鹿原》创作的底色。”

上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开始进行专业写作。他曾说:“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时我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进行工作。”

《白鹿原》的创作,构思与准备两年,提笔写作四年。1992年,长篇小说《白鹿原》面世,这部50万字的小说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这些年来,《白鹿原》不仅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至今,这部小说总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

著名作家陈忠实逝世

陈忠实在白鹿原老宅(2010年5月25日摄)。 新华社发(尚洪涛 摄)

《白鹿原》每次被改编大都会在读者间引燃一次《白鹿原》热。陈忠实说:“对作家而言,作品最终要与读者完成交流;对我而言,获得最广泛的读者喜爱,是高于任何奖项的安慰。”

陈忠实经典语句

听陈忠实说话,便知道他是地道的西北汉子:一口陕西话,不会客套,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逗乐在场所有人。他言语质朴却一语中的。

■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得明白,凡遇到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人是个贱虫。一天到晚坐着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总觉得慌惺兮兮。人一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都不怯了。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墙上一条路可行了。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新华社记者 杨一苗 蔺娟

西安向东,白鹿原上,白、鹿两家的纠葛在这里开始,史诗巨作《白鹿原》徐徐展开。为我们打开这一长卷的作家,却已离去。

4月29日,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在西安逝世。

来自黄土地的作家

原,是陕西人对黄土高地的称呼;白鹿原,是陈忠实的故乡。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

他曾说:“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时我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进行工作。”

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岁月里,陈忠实基本终止了自己爱好的写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乡村工作上。当时公社所辖的30多个自然村,他不知跑了多少回,有好几个村子一住就是大半年,甚至都能叫上各家人的名字。直至成为专业作家,他也是带着铺盖回到老家的乡村院落潜心创作。

评论家肖云儒说:“正是这些经历,让陈忠实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构成了《白鹿原》创作的底色。”

白鹿原上的《白鹿原》

上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这一次他结束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回到了这个农家小院。专业作家的身份,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查阅了大量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后,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呼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些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

《白鹿原》的创作,构思与准备两年,提笔写作四年,期间经历许多艰辛。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破败不堪却无钱修缮。陈忠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作的,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后来,陈忠实就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桌、一个板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

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

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

1992年,长篇小说《白鹿原》面世,这部50万字的小说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这些年来,《白鹿原》不仅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至今,这部小说总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

陕西作家王蓬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读《白鹿原》的情形:“几乎每读一章,我都要站起来走动,在院子里乱转,以平息激动的心情。20世纪是中华民族最为动荡、不安和裂变的时期,作品通过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提炼与概括,形成了极强烈的思想冲击和穿透力。”

“安静”的作家陈忠实

《白鹿原》问世以来,经过了许多次改编,几乎每次改编,都会在读者间点燃一次《白鹿原》小说热。但陈忠实却始终是一位“安静”的作家,他说:“对作家而言,作品最终要与读者完成交流;对我而言,获得最广泛的读者喜爱,是高于任何奖项的安慰。”

陕西作家高建群回忆起陈忠实时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1979年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衣,背着一个黄挎包。他坐在角度里,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包上。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身上具有关中农民的所有特点。”

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他酷爱雪茄,热爱足球,对人生的感悟,会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他就是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写作。

对于自己不造话题,不惹纷争,陈忠实说:“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都是这样的姿态,他们平凡朴素、淡泊达观,却始终不忘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命运,依然默默坚持着文学创作。”

“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他以人格凝聚着这方乡亲骨子里的性格。”评论家肖云儒说。

新华社西安4月29日电(B)(9)

新闻推荐

法官杨少敏的断案故事

开栏语这是一群来自基层的优秀法官,他们没有好高骛远的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是一颗兢兢业业服务群众的心。他们可亲、可敬、可学。从即日起,本报对近年来全市两级法院涌现出的20名“优秀法官...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