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苍莽雄奇的巴山深处蜿蜒迤逦的汉江之畔有一个山水相

安康日报 2016-03-28 22:24 大字

在苍莽雄奇的巴山深处、蜿蜒迤逦的汉江之畔,有一个山水相依的秦楚边城白河县,它位于陕西省的东南端,是安康市的“东大门”。

这里生活着一个人文厚重、家风淳朴的大家族,他们世代坚守和传承着修身立德、风正行远的家规家风,这个家族就是白河黄氏。

白河县三面环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水上贸易集散地,享有“小汉口”的美誉。如今,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清清汉水从这里流出陕西、流向北京。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江西双井堂黄氏家族黄存仁携眷迁移,从湖北英山沿汉江逆流北上,被白河的青山碧水所吸引,举家定居在这里。历经266年、13代繁衍,发展成为今天一万余人的大家族,呈现出五世同堂、家和业兴、幸福康乐的景象。

在山高坡陡的白河山水间,从远方迁徙而来的黄氏家族为何能长久立足,日益昌隆?答案就在于他们极其重视立家规、正家风。

修身立德 矢志报国

白河黄氏始祖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苏轼在举荐黄庭坚入朝为官时,曾评价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黄庭坚不但在文学、书法上取得卓越成就,而且为官勤奋清廉,敢于仗义执言,做到宠辱不惊,此外他还为子孝顺,“涤亲溺器”的孝行录入二十四孝,留下千古传颂的美名。

黄庭坚晚年,总结黄氏和其他家族的兴衰起伏,写就一千余字的《家戒》一文,告诫后人“下奉以义,上奉以仁”,“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不可偷取安逸而忘远大之计”,强调黄氏后人要做到仁义为本、立德修身,注重家庭和睦、乡邻和谐,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这些成为黄氏后人世代沿袭的行为规范。

白河黄氏秉承了祖上黄庭坚留下来的治家规范,并且在与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相互交融中创立了新家规,而且不断修订丰富完善。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续修宗谱时形成了《白河黄氏家规》二十条,对祭先祖、睦宗族、敦孝悌、豫蒙养、务职业、崇勤俭、供赋役、和兄弟、择交游、禁邪巫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修身是做人做事的基础,而兴家立业也要以德为基。黄氏家规第十一条“豫蒙养”中强调,“若做秀才、做官,固为良士、廉吏;为农、为工、为商者,亦不失为醇谨君子”,要求黄氏族人身怀学问就要回报社会,当了官员就要为政清廉,即使身为普通百姓,也要做一个淳厚谨慎、品行高尚的人。

数百年来,一代代黄氏后人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工作,都始终谨遵祖训家规。身为平民安分守己,少有违法犯罪;身为官员清正廉明,常怀律己之心。黄氏后人以自己的知行合一,生动诠释着家规家风的要义。

清朝嘉庆年间发生战乱,黄庭坚第三十世孙、白河黄氏先祖黄存谟父子捐粮300余石,将院房腾给难民居住并开仓放粮、提供粥饭。

白河黄氏后裔黄光燮(字弼臣),清朝光绪年间先后任河南邓州、长葛、商水、西平四地知县16年,时刻牢记祖训家规,书写“学仰从心”牌匾作为人生信条,任内勤政爱民、清廉为官,深受百姓拥戴。68岁告老还乡时,西平百姓依依不舍、夹道欢送。

黄氏家规还突出强调“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也”,要求族人胸怀大义、心系苍生,担负起报效国家、保境安民的使命。

白河黄氏黄统,早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开展革命活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七七事变”前后,他撰写《开国政略》,上呈《彻底抗战策》,在重庆歌乐山租建“服务草堂”,积极开展慰问出征将士、宣传防空常识,进行战地救护和难民救济等工作,展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1950年,他毅然做出正确抉择,从香港回到北京,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

黄统的侄子黄正甫受黄统思想的影响,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并和自己的学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魏巍一起来到延安,编排演出革命文艺节目,积极宣传抗战。解放战争期间,黄正甫在陕鄂交界的白河、竹山一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48年春,建立白河地下党组织和白河独立营,发展革命骨干50多人,为白河、竹山顺利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1980年黄正甫先生逝世时,魏巍发来唁电“星落楚天,江风飒飒,怀尔前驱战士;云横燕山,海浪漫漫,哭我益友良师”以表哀痛。

走进白河革命烈士陵园,长眠在这里的黄氏后人有16位之多。青山埋忠骨,翠柏颂英烈,它们共同见证着黄氏家族的家国情怀。

重教兴学 风正行远

“居家庭,宜以诗书为训;处家里,宜以谦让为先;治田园,宜以耕耨为本”。

白河黄氏极其重视教育,家规第十一条要求,“须知子弟之当教,教法之当正,养正之当豫”,就是要求族人重视子女教育,将儒家经典和经史子集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严格加以教诲,使他们的品德变得高尚,人格变得高洁,气质变得高雅。

1798年,黄存谟出资修建校舍18间,在全县首办“义学堂”,对贫困学生捐金资助,对成名学子实行奖励。

据《白河县志》记载,白河黄氏在清代诞生了太学生、廪生、贡生、邑庠生70余人,周边成才者多出其门下。

黄统于1927年出任国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长兼西安中山大学校长期间,常着青衫布鞋,深入考察、推进教育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人称“布衣厅长”。

家族兴衰,树人为本。白河黄氏重教兴学的传统源远流长,不断滋养和激励着黄氏后人奋发向上,成长成才。重教须兴学,风正可行远,成为了白河黄氏的共识,代代相传。

艰苦创业 继往开来

黄氏家规第十二条“务职业”提出“士农工商,业虽不同,皆是本职,务则勤而习守端”;第十三条“崇勤俭”强调“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就是要求族人无论身为文臣武将,还是从事渔耕樵读,都务必守本分、务正业,做到勤勉敬业、节俭持家。

黄氏家族迁居白河后,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田造地,将陡坡旱地改造成千顷良田,使“石坎坎”变成“金碗碗”。勤俭伴随清苦,苦后方尝甘甜。如今,在白河黄氏后人居住地,荒山秃岭变成高产茶园,不毛之地变得绿意盎然,呈现出生机勃勃、茶酒飘香的繁荣景象。

2009年,白河黄氏再次续修家谱,形成《家戒》十条,要求族人戒忤逆、戒凌长、戒欺弱、戒斗殴、戒健讼、戒酗酒、戒赌博、戒淫乱、戒非为、戒轻谱。至此,黄氏家族形成了家规、家戒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完整家规体系,为白河黄氏子孙确立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社风民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白河黄氏家规作为优秀的家规文化,自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与巍巍秦巴一样虚怀若谷,同悠悠汉水一般源远流长,至今依旧激励着人们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撰稿:叶启胜 奚小莉 阮芮 邓启波)

修身立德 风正行远

修身立德 风正行远

编者按:为切实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创文办、白河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实施,市纪委宣传部、白河县纪委监察局具体承担,完成了“白河黄氏家规”专题宣传推广。3月2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头图和“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同步首播,引起多方关注,受到网友、读者的热议和好评。现集中展示“白河黄氏家规”专题,以飨读者。

白河黄氏家规摘编

爱国家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也。

【译文】

皮都没有了,毛还长在哪儿呢?倾覆的鸟巢下面,难道还有完整的鸟蛋?国家都没有了,哪还有家呀?保卫祖国、抗击敌人是我们家族历来的神圣职责。

重教育

族中各父兄,须知子弟之当教,又须知教法之当正,又须知养正之当豫。

【译文】

家族中各位父亲或兄长,一定要明白对后生晚辈应该进行教育,还须明白教育要掌握适当的方法(要让他们走正直之道),而教育他们走正道应当事先有所准备。

七岁便入乡塾,学字学书,随其资质。渐长有知识,便择端悫师友,将正经史书,严加训迪,务使变化气质,陶镕德性。

【译文】

当子弟们七岁时就应该送入乡里的私塾,学习识字和书法,但要遵循他们的禀赋资质来实施教育。等到他们渐渐长大,有了一些知识之后,就要为他们选择端庄正派诚实谨慎的人来做他们的师长朋友,将儒家经典和史书作为学习内容,严格地加以教诲引导,务必使他们的气质变得高雅,使他们的品德和性情得到很好的培育发展。

崇勤俭

士农工商,业虽不同,皆是本职。勤则职业修,惰则职业隳。修则父母妻子,仰事俯育有赖。隳则资身无策,不免姗笑于婣里。

【译文】

无论是读书人、农民、工人还是商人,所从事的职业虽然不同,但都有自己的职责。勤奋就能使自己的职业变得美好,懒惰就会使自己的职业遭到毁坏。职业美好了,无论是向上侍奉父母还是向下养育儿女(即维持一家人生活),都有了依赖。职业遭到毁坏,就无法立身处世,免不了要被亲戚们嘲笑了。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

【译文】

勤劳与节俭,是经营家业的方法啊。不勤劳就收获少,不节俭就胡乱花费。收获少却乱花钱就会财富匮乏,财富匮乏就会(不讲原则地)随意获取,愚昧的人就会做出不知羞耻的事,狡猾的人就会抱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一生良好的品行,从此就会断送;祖宗的美好声誉,从此也会丧失。

尚廉洁

士者,则须先德行、次文艺,士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农者,不得窃田水,纵牲畜作践;工者,不可售敝伪器什;商者,不得洒色浪费。

【译文】

读书人首先必须修养道德操行,然后才是提升文学艺术水平,做官不能因为贿赂而身败名裂,给祖宗留下耻辱;务农的人,不能非法占据他人的田地,放纵牲畜糟蹋人家的庄稼;做工的人,不能售卖假冒伪劣的器物用具;经商的人,不能花天酒地浪费钱财。

若做秀才、做官,固为良士、为廉吏;为农、为工、为商者,亦不失为醇谨君子。

【译文】

做了秀才或为官一方,就要坚持做贤能之士或清廉之官;做了农民、工人或商人,也要做一个淳厚谨慎品德高尚的人。

和邻里

末俗或以富贵骄,或以智力抗,或以顽泼欺凌。虽能争胜一时,已皆自作罪孽。况相角相仇,循环不辍。人厌之,天恶之,未有不败者,何苦如此?

【译文】

有的人凭借富贵骄横,有的人凭借心机勾心斗角,有的人凭借顽固撒泼欺凌别人,即使能争得一时的胜利,也都是自作罪孽罢了。何况与人相互打斗相互仇恨,冤冤相报,永不停止。人们厌恶他,上天也厌恶他,最终没有不失败的,何必要这样呢?

策划:中共安康市纪委

安康市监察局

安康市创文办

安康日报社

白河黄氏家族

白河黄氏原系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双井乡人氏,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江西双井堂黄氏家族黄存仁携眷迁移,从湖北英山沿汉江逆流北上,被白河的青山碧水所吸引,举家定居在这里,历经266年、13代繁衍,发展成为今天一万余人的大家族,呈现出五世同堂、家和业兴、幸福康乐的景象。

黄氏家族迁居陕西白河后,秉承先祖黄庭坚留下来的治家规范,借鉴参考王士晋、陆世仪、张履祥、朱柏庐等名人先贤的家规内容,在1796年(嘉庆元年)制定家规24条。1882年(光绪八年)白河黄氏族人对家规进行修订,以“豫蒙养”、“崇勤俭”、“务职业”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黄氏家规》20条,突出强调“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教育黄氏后人砥砺奋进、艰苦创业。2009年,黄氏后人对家规再次进行修订,在家规20条的基础上,新增“戒忤逆”、“戒欺弱”、“戒斗殴”等《家戒》10条。至此,黄氏家族形成了家规、家戒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家规家训体系。

白河黄氏家规以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核心,要求黄氏族人崇德重教,胸怀大义,激励着一代代黄氏后人修身立品,艰苦创业,成为当地优秀家规家训的代表。

嘉庆二十年(1815年),白河黄氏家族日益昌隆兴盛,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历时三年修建起杨树林宅院、老爷湾上下宅院等三处宅院,合称黄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气质典雅、古色古香,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200多年来,这里世代居住着白河黄氏后裔。2003年,黄家大院被陕西省政府列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树林宅院坐西向东,呈平面长方形,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房屋36间。中轴线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前庭、中堂、后室、通道及两天井,两侧有厢房、耳房。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檐下施砖雕斗拱与水墨彩画。庭院回廊、栏杆、窗棂均为镂雕。大门为石雕门坊,长4米,青石门框,附抱鼓石,门额镌刻“第沿江夏”四字,印证着黄氏家族从江西到武汉,从武汉再到白河的一路艰辛、一路辉煌。

老爷湾宅院分上、下院,一进三重,全为砖、木、石结构,门楼用砖皆五面磨平,木石雕刻精巧别致,凡柱皆以石础垫起,做到“寸木不落地”。上院呈正方形,东西长34米,南北32米,共32间房屋,占地约1200平方米,门额上镌刻“双井旧家”四字,8个天井均用长条青石铺砌而成。下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院内梁柱和门窗照壁等皆为青石,雕刻图案精美,尤其是四根5米高方形石柱,至今仍牢牢支撑着中庭房屋,令人叹为观止。镶在大门两边八字照墙上的青石浮雕,松鼠、青蛙、葡萄、荷叶、荷花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白河黄家大院

新闻推荐

安康市“人社业务”咨询电话启用

本报讯(政轩)3月30日,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2333”电话咨询服务正式启用,广大群众和用人单位拨打12333,即可咨询创业就业、社会保险、劳动监察、社会保障卡等人社业务政策。“12333”是人力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