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驱动咸阳发展的新引擎——咸阳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调查思考

咸阳日报 2015-12-28 22:35 大字

新技术、新成果在咸阳市广泛落地生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图为武功县隆翔立体停车设备生产研发基地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进行科普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创新成果和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已成为咸阳市提高居民素质,促进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脱毒无土苗木培育新技术在咸阳市已广泛应用,提升了果品品质,促进了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图为技术人员在进行脱毒苗木培育。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本报记者 孟利明

核心提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咸阳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和尝试,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面对“十三五”,如何更进一步进行创新驱动的发展,将是一个深刻的命题。

创新之都,德善咸阳。

创新是咸阳的城市品格,这种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深深烙在了咸阳城市发展的骨子里和血液中。

咸阳高新区,作为一个产业聚集、科技领跑的城市发展实验区,创新给这里带来了勃勃生机。

咸阳高新区聚集了一大批科技资源、高端人才和优势企业,形成了以中电彩虹、生益科技、步长制药、康惠制药、西北橡塑研究院、延长西橡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的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医药、新型合成材料(高端橡胶)”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目前,高新区共有工业企业320余户、科研院所3所、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以上检测中心与实验室3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是全省最具发展实力、活力、潜力的园区之一。

科技创新

为咸阳市带来重重利好

创新是永续发展的动力,更是特色发展的不竭活力。

咸阳精神的“崇德包容尚法创新”,其中“创新”是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的一个主要方面。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抢抓“一带一路”、关天经济区、大西安建设和关中统筹科技改革示范基地等历史机遇,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思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咸”战略,在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利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加速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咸阳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以及陕西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并跻身“2014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区域创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据统计,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876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9家,是“十一五”末的2倍,彩虹集团、陕柴重工、秦岭电器、西航制动、宏远锻造、凯迪橡胶等大型骨干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的创新型企业试点行列。先后有6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支持,涉及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

更为突出的是,咸阳将科技研发投入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中小微企业采取自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许可转让、出资入股等措施,大大拓宽了科技型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8.9%,2014年达到24.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26%,是“十一五”末的6倍。

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建成了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科技专家等4个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及多个行业性公共服务中心。两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国家级示范中心行列,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咸阳分中心依托国家级孵化器清华科技园启动运行。

全市先后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62项,其中获得国家、省部各类奖励426项,增长48%。秦优10号油菜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煤矿井下随钻测控千米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气凝胶波阻材料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2049项,授权量111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47项,位居全省第一。

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实施知识产权示范、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专利导航等工程项目,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合作,落实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150多个。先后有10家应用型研究机构成功改制为新型科研生产经营实体。

重大科技项目带动有力。深入实施“12351”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了TFT-LCD玻璃基板量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精密铸件先进工艺技术、芪药消渴胶囊等116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有力带动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以上。

创新驱动

面临的问题

尽管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引领咸阳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喜获这些丰硕成果的同时,审视实际,我们应注意到咸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突出问题也不少。

科技与经济并没有完全黏合。全市科技资源90%以上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少数军工企业。由于缺少有效的合作共享机制与中介组织,科技资源“条块化”“"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科技成果供给与本地发展需求不能有机契合,致使全市科技成果总体转化率不到20%,科技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性障碍亟待破除。比如,咸阳市作为能源大市,煤炭产业主要以原煤输出为主,2014年产煤5900万吨,原煤外销就高达4100万吨,占总产量近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充分说明加工转化十分落后。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企业科研经费基本是以自有资金为主,创业创新融资渠道狭窄。特别是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热情不高、力度不大,全市建立独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到企业总数的5%左右,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0.13%,远低于国家要求的1.5%。

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全,服务水平低,科技创新要素和成果流通效率不高。咸阳市还没有完全强有力的众创空间支撑体系,缺少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相对滞后。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衔接不够紧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协调对接机制不够健全,一些重要创新指标尚未纳入考核。科研项目管理以科研单位为主导,与全市企业实际需求关联度不高。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不够明晰,项目收益分配、股权激励、考核评价的政策措施不够有力,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力度较小。军民融合路径不畅,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技术应用存在体制壁垒。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的配合联动不够密切,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政出多门”,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区域也分散。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地位弱化,部分县市区在机构改革中甚至撤并了科技管理部门。同时,相当多的企业高管重眼前轻长远、重市场轻创造、重利润轻专利的“小商人”意识根深蒂固,市场好时只顾生产、无心创新,市场差时又进退失据,无力创新。而且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共识尚未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不够浓厚。

科学谋划

“十三五”的科技创新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的的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更加迫切。这就决定了传统意义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经济社会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前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问题和社会转型的整体压力或将形成发展“瓶颈”,所以,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亟需依靠创新打造新引擎、构建新优势、开辟新空间,创新驱动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力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进步的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我们必须胸怀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依托,以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领支撑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又富有咸阳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市委政研室时晓东认为。

所以,必须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精心实施咸阳市工业总量翻番行动《计划》,运用现代科技推进工业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打造咸阳工业经济升级版。

着力做实企业创新主体。加快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内在创新热情,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力军。

在拓展创新服务平台上下大功夫,引导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院士(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与检测中心。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鼓励咸阳高新区、新兴纺织工业园、大西安(咸阳)文体功能区及各类工业(科技)园区建立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客工坊等孵化形式。

“必须着力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方向,着眼在电子材料、金属精密成型、特种橡胶制品、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部件、汽车零部件、石油钻采设备、太阳能光伏材料与相关设备、大宗中药材规范种植与资源综合利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大数据、智能电网、清洁燃气、洁净煤、3D打印等前沿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引进,梯次推出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重大战略产品。”时晓东说。(B)(13)

相关链接

咸阳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咸阳市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顺利实现“四强三领先”西部强市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咸阳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

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17年底,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达到50亿元,年专利申请量25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陕西有色光电、沣东西电集团、中船重工、长庆石化、咸阳纺织、步长制药等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支持彩虹集团、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陕西中医药大学等企业高校院所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其他企业院校设立院士工作站、中试基地、设计中心、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电子信息、金属精密成型、特种橡胶、纺织服装、医疗器械及太阳能光伏等行业基础较好的创新平台强化能力建设,引领和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对在咸新建并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别给予500万元和50万元补助;对服务咸阳市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经审核认定后给予50万元补助;对新建并通过认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10万元补助。(B)(13)

短评

只有创新才可掌握未来

孟利明

创新就是未来,在今天看来,创新对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创新,谁去创新等,却是一个社会共同运作的协作性、系统性、统筹性的问题。科技创新实质上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带来的利好也让我们充分享受了科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把高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等应用在城市发展上,城市才会有将来美好的前景。

创新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的是长期的积淀和体制机制的顺畅,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这就需要有创新的环境,即给与创新一个发苗成长的湿润土壤,以及扶助创新的人文环境,这样才会把创新的驱动激发起来。

从国内、省内、全市的大环境来看,创新是我们朝前走的必由之路,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都需要创新,都需要打破曾经的藩篱。咸阳是关中城市群和大西安的核心区,科技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增长潜力雄厚,必须也应该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起示范引领作用。面临新常态,进入“十三五”,单纯的要素驱动已难以为继,创新驱动的地位更加重要。然而客观地讲,咸阳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水平仍然较低,环境条件仍有欠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面临的挑战不少、困难不小。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贯彻中央和省、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列重要部署,胸怀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依托,以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领支撑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又富有咸阳特色的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市经济发展“爬坡过坎、追赶超越”构建强大的动力源泉。(B)(13)

新闻推荐

他的班,十年无一人高考落榜 ——记咸阳中学省级教学能手王明果

本报记者马驰骋2000年世纪之交时,老家在安康市旬阳县的王明果来到了咸阳中学。在咸阳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的他从一名普通的化学老师做起,从普通班主任当上“奥赛班”班主任,现任“北清班”班主任兼高三...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