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陵原西汉帝陵的“围”与“突”

咸阳日报 2015-10-12 22:43 大字

汉武帝茂陵封土。

坐落于咸阳某科研院所内的康陵陪葬墓王皇后的墓葬,如今几乎已被水泥钢筋“围堵”。

平陵邑丝路风情苑一角。

围绕平陵开发建设的平陵邑丝路风情苑一角。

本报记者 黄香梅 文/图

【核心提示】

本篇试图通过还原五陵原西汉帝陵当下存在的种种境况,勾勒探索如何于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的东风中,寻求西汉帝陵保护工作的有效之径。

·作为帝陵区的一部分,众多陪葬墓目前大都散布在农田中,亟需保护,或应尽快进行适量土地流转。

·要对帝陵周边的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布局和建筑高度给予明确的限制和控制,严格限制帝陵与帝陵之间的各类建设项目,增设生态缓冲区,避免帝陵为高楼合围,保持帝陵之间的视线通透和环境风貌的完整性。

·新城建设推进,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充分尊重考古结果、研究、报告,充分挖掘帝陵的文化价值,建设文化新城,不仅可促进帝陵的保护,还能够成为区域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陕西黄土埋皇上。”一句为老陕自豪的民谣,形象地再现了陕西帝陵数量和密集度的全国之最。

其中,仅西安市北、渭河北岸地势高敞平坦的咸阳原上,就密集地坐落了9座西汉帝陵。加之星罗棋布的皇亲和勋臣的陪葬墓,让东起泾渭交汇处、西至兴平南位镇绵延近百里的咸阳原,看起来更像是一条威严雄伟的长龙蜿蜒静卧。

然而,随着西咸新区及咸阳主城区的快速推进,西汉帝陵的管理保护工作,以及其未来的存在空间等,都正遭遇着空前挑战。日前,文物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只要充分尊重考古勘探结果,城市建设同文物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且只要措施得当,文化遗产和区域发展之间还可进一步实现互惠互利。

陪葬墓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应进行土地流转

一座帝陵,充其量是一个故事。连同周围为数众多的陪葬墓一起,才算得上是一段完整的历史,也才会呈现帝陵被众星捧月的苍凉威严之感。

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较之于高大威严的帝王陵墓,一些分散在周边的陪葬墓现状不容乐观。

以汉惠帝刘盈的安陵为例,站在封土顶部俯瞰四周,围绕陵墓而开展的数千亩绿化工程蔚为壮观,尤其是紧挨封土脚下的连片松柏,更让整个安陵显出了帝王陵的苍凉肃穆。然而,与此情形截然不同的是,稍远一些的陪葬墓如赵王如意墓及鲁元公主墓等,却几乎都存在周围没有任何围挡,直接坐落在农耕田间,封土与道路几乎“零距离”紧挨等问题,这都使得这些陪葬墓的封土范围看上去也大幅缩小。

较之于安陵,位于兴平境内的汉武帝茂陵及围绕其而修建的茂陵博物馆,一直是咸阳乃至陕西文物旅游经济的一大支撑,其知名度不言而喻。然而,即使如此,茂陵众多陪葬墓也存在同安陵陪葬墓相类似的遭遇。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魏乾涛介绍,仅茂陵的陪葬墓就有20余座,按理说,只有将茂陵及其周边众多的陪葬墓串联在一起,才能完整反映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景象。然而截至目前,这些陪葬墓却几乎大多数仍分散在农耕田里。

根据《文物法》等相关规定,只要在帝陵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若不经审核、审批,“原则上就不能动一锹一镐,”然而对于一些农民来讲,因这个群体具有分散性、无组织性等特点,一方面这给文物保护管理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这反过来又使得陪葬墓所在农田的户主也产生了较大怨言。比如一些农民就认为,不让在地里动土,那这地还咋种?对于农民来说,这相当于剥夺了他们一项赖以生计的权利。退一步讲,即就是农民关于田间取土动土的申请最终通过了审批,对于凡事喜欢从简的他们来说,心中难免又会萌生诸如“咋种个地都这么麻烦”等怨言。

“近年来,虽然我们博物馆及相关执法部门每年都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古庙会、集会及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总体来讲,截至目前群众对这项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不过,还是会有极个别人存有或多或少的微词。”魏乾涛说。

根据《文物法》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于一些有组织的企事业单位而言,这条规定很容易落实,但具体到群众,尤其是帝陵及其陪葬墓所在耕地的户主那里,却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是权利与义务间辩证关系的外在表现。履行了义务后大家就会认为,我是不是也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魏乾涛表示,针对此,目前他们的通常做法是给此类群众发放群众文保员的荣誉勋章,再或者就发放免费参观帝陵博物馆门票等。“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就拿免费参观帝陵博物馆来说,第一次他可能觉着好奇前去参观,可以后咋办?”

除农民主观觉悟尚需进一步提升外,即使是客观上的农田灌溉、施肥等作业,时间久了,也会对田间地下文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如腐蚀、浸泡等。

事实上早年间,不仅仅是陪葬墓,就是一些帝陵封土,也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为破坏。据康陵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小君回忆,以前康陵封土上经常会出现放风筝、起降滑翔伞、航模表演、机动车攀爬冲顶等行为,不过自从去年政府出拳整治在封土周围加装了围栏、安装了田野技防设施后,上述曾屡禁不止的诸多破坏行为便基本上再也没出现过。

“同样的道理,只要各级政府下大力气,那些分散在田间地头的陪葬墓也可以被保护得很好。”魏乾涛认为,要彻底解决咸阳原上星罗棋布的陪葬墓正在面临的各种威胁,或许将这些分散的陪葬墓及其周边的适量土地进行流转,才是最好的办法。

以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墓为例,目前其仍分散坐落在农耕田里。对于一些试图经由茂陵了解武帝时期西汉王朝震世雄风的游客来讲,倘若少了赫赫有名的卫青墓,这一阶段的历史无论如何也不算完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这位集功名于一身的大将军的墓葬,却仍未被圈划进茂陵园区。“除进园游客不能完整领略汉武雄风外,最关键的是,几乎与墓冢‘零距离\’的农耕作业在日积月累后,势必会对这座陪葬墓造成破坏。”魏乾涛表示,目前茂陵博物馆已向上级部门提出了相关的土地流转申请,希望能将卫青墓也围圈进汉武帝茂陵园进行一并管理、保护。

不过,魏乾涛同时也担忧,从多年的文物管理实际经验来看,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若仅依靠咸阳市政府或者西咸新区等单方力量,很难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必需有省一级乃至国家层面的财政支持方可。”

增设生态缓冲区

避免帝陵为高楼合围

位于西安、咸阳两市之间的西咸新区,自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新区以来,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在西咸新区的规划当中,9座西汉帝陵更是被统一划入秦汉新城的保护范围。公开资料显示,西汉帝陵保护区和控制地带占地104平方公里,几乎是整个秦汉新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与原来五陵原仅处于咸阳市郊区时的状况已然不同。

正因如此,有着十余年文物科研工作经验的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博物馆科科长高波担忧,西汉帝陵的保护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快速推进的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空港新城和咸阳市主城区从南北两个方向对五陵原西汉帝陵形成合围之势。尽管每个帝陵陵园都划定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但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之外,扑面而来的各类高大建筑物正在日趋挤压着平陵、渭陵、延陵、康陵等距上述几大城区较近的帝陵的生态空间。

近年来,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县一级文物主管部门,都对帝陵等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因此目前人们可以看到,西汉帝陵中的单体帝陵都保存相对较好,但如果将五陵原等西汉帝陵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其外围形势并不容乐观,“若按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趋势,若干年后,五陵原西汉帝陵区有可能像北宋某座帝陵一样成为城中陵,届时,帝陵原有的广阔壮丽和苍茫肃穆也将不复存在。”

封土周身疯长的树木,距离南侧三层高的水泥楼房不足5米的逼仄距离,紧沿封土一圈“包裹”严实的硬化水泥护栏……若非前方一块历经风雨残蚀的墓碑还在诉说着历史,仅从外表看去,一般人很难将眼前这座紧邻咸阳市某科研院所职工宿舍楼的庞大土堆,同西汉康陵陪葬墓王皇后的墓葬联系起来,以至于记者在院内找寻、询问这里的工作人员时,连续被多名工作人员回以诧异的答复:“没搞错吧,这里是单位院子!”

“目前这只是一个陪葬墓的现状,若干年后,整个五陵原会不会最终也为水泥裹挟、也为城市包围,成为城中陵、市中陵,目前这才是需要各方重视的问题。”渭城区文物旅游局一名干部介绍,同上述后陵现状相似,渭城区某机关单位的家属院内,“就有一座为钢筋水泥包围了的‘孤岛\’,每次从那里经过,都很痛心。”

“针对这一新的问题,陕西省提出了把关中地区的汉唐帝陵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进行系统化保护的思路,围绕着帝陵保护的一些相关工作也已陆续展开。”高波介绍,除此之外,还需在保护区及控制地带外再增设一定范围的环境缓冲地带,以保证帝陵历史风貌的独立、完整。

据了解,目前陕西省正在着手制定的帝陵保护条例,就将对不同时代帝陵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基本建设、生产生活、经营服务和旅游开发等活动提出规范和管理性要求。该条例将在建设控制地带以外,划定一定范围的符合历史风貌的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区,“作为帝陵保护的外围组成部分,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的基本建设活动,同样须事先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高波解释。

与此同时,关乎西汉帝陵整体保护走向和发展思路的汉唐帝陵整体保护规划编制,也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即将正式启动。“咸阳五陵原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区域整体,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编制的西汉帝陵保护规划,应与咸阳市、西咸新区的城市规划及时充分衔接,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由于文物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到位而导致的西安半坡‘天坑\’现象。”高波说,“无论是正在制定的帝陵保护条例,还是着手编制的汉唐帝陵整体保护规划,都需要对帝陵周边的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布局和建筑高度给予明确的限制性和控制性规定,严格限制帝陵与帝陵之间的各类建设项目,保持帝陵之间的视线通透和整体环境风貌的完整性;控制帝陵区南北两侧的建筑高度和规模,使人们站在五陵原上北望嵯峨(山)、九嵕(山),南眺渭水、秦岭的文化视觉享受,不至于成为一种奢望。”

尊重考古结果规划先行

利用文物价值保护文物自身

气势雄宏的汉唐帝陵,是中国古代汉唐盛世的见证。整个西汉帝陵,其自东向西绵延近百里,更宛若中国古代象征王权的巨龙一般,向后人述说着大汉王朝的恢弘气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刘军民说,仅从这点讲,汉唐帝陵的文化,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明十三陵。然而遗憾的是,截至目前,除茂陵、阳陵两个帝陵被进行了系统发掘外,其余大多帝陵仍属沉睡状躺在田野里。

“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刘军民说,尤其是正在建设的秦汉新城,如果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考古专家的勘探结果、勘探研究及勘探报告,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西汉帝陵的文化价值,合理划定发展边界和产业布局,那么,这样的新城本身就和一些高新区、开发区等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个文化新城,而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尤其是如今整个社会都越来越重视文化,都在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尤其是如今城市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等等,都为发掘如西汉帝陵一般的大型文化遗址的潜在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战略资源。”

刘军民认为,兵马俑、茂陵等文物遗址被利用后,都对当地文化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正向提升之效。反过来,群众在受益于这种文化价值的同时,参与保护文物的积极性也都相应提高,即,人们正利用遗产自身的价值来保护遗产本身。“因此,虽然从表面看去,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间有不协调的地方,但这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发展得好,其不但不会成为负担,还能够成为区域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公开资料显示,为充分挖掘汉唐帝陵的集群价值,在陕西省编制的汉唐帝陵文物旅游交通线路规划中,有关部门计划将29座汉唐帝陵用公路串联起来。秦汉新城文化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张劲光介绍,按照陕西省发改委编制的《帝陵旅游规划》,秦汉新城也已经启动了串联9座西汉帝陵的旅游交通道路升级改造工作,计划将阳陵、茂陵改造建设成一级博物馆,在长陵、安陵建设二级博物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环境品质,优化旅游线路,通过对每座帝陵背后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建设帝陵陵阕、游客服务中心、陵区导示系统等一系列设施,带动五陵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除正在设计的长陵区域的西汉帝陵博物馆建设方案外,张劲光还介绍,秦汉新城目前还策划了大秦文明园区项目,该项目由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院、秦文明广场及配套三大板块组成,总投资81.6亿元,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游客的深度参与和体验、现代休闲度假与商务服务于一体,“是具有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特征的新型历史文化旅游园区。”

“秦汉新城是一个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的新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刘军民说,文物遗产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是不可替代的,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有些甚至根本无法恢复,因此,不管城市建设如何推进,一定要在充分尊重考古专家的勘探结果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尽可能地保持帝陵的原始风貌。

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博物馆科科长高波也认为,不论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的秦汉新城,还是加速推进的咸阳主城区,凡是涉及文物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生态保护区等缓冲地带,都需坚持将审核、审批前置,唯有如此,才能抵挡住城镇化建设可能对西汉帝陵的“围堵”与“蚕食”,也唯有如此,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才可能成为西汉帝陵等大型文物遗址能够被更好地管理保护的新机遇。

张劲光表示,目前秦汉新城正致力于编制辖区内8座西汉帝陵的保护展示规划及整个五陵原区域的保护展示规划,力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历史文物资源有效地保护起来。至于一些招商项目的选址问题,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开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遏制基本建设中的文物破坏和流失现象,以实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互惠共赢的最佳状态。(B)(13)

新闻推荐

全力以赴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杜龙江

全国文明城市由中央文明委进行命名表彰,创建工作由中央文明办指导,并牵头进行考核、测评和验收,每三年一届,正式启动于2002年,2014年是全国评选表彰的第四届,西安、宝鸡榜上有名,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延安、...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