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振忠 端正家风才能守住家业
文振忠说《文氏家训》会随时代发展不断得以完善。
本报记者 吕聪 文/图
他们先祖家业本来殷实,生活小康而不愁兴旺,却因祖父嗜赌成性,家业全败光。直至父辈从小打长工,靠一副脚板、一根扁担,重振家业,迎来家庭新的春天。
秦都区钓台办文家村文振忠说,通过自己家庭的变迁、曲折磨难、甘甜疾苦的经历,文氏后人更懂勤劳致富之道理,更懂家风之重要。他说:“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依照他的理解,家风是一种综合教育力量,是后辈成长的第一空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信仰问题,肯定是家长之责。
采访中,文振忠始终强调“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的确有道理,他的《文氏家训》就是子孙后辈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灯,各把各的小家庭管教有“方”了,社会大家庭才会和谐、稳定。
殷实家业毁于恶习后辈觉醒创清正家风
现年71岁的文振忠兄弟姊妹共7人,其上3个姐姐,下有3个弟弟。同时,他也是《文氏家训》的开创人。他说,眼下自己的两个儿子各自有家,各家兴业、稳定、奋发向上,实在很欣慰。这都得益于他和后代对于祖辈经历教训的深刻总结。
原来,文振忠的祖上家业本来殷实,然祖父少时沾染恶习,嗜赌成性,偌大家业几乎一夜败光,直到传至父亲文生和时候,家里一贫如洗。文生和从小受尽磨难,先是给人打长工养家,后于17岁时以一副脚板、一根扁担,开始从村里贩菜步行到西安售卖,以贴补家用。时至今日,文振忠每每忆起父亲,还颇为感伤,“村里人都想不通父亲是怎么担着菜一路走到了西安,有时一天要两个往返,其辛苦可想而知。”文振忠也理解父亲的不易。
据文振忠讲,其父逝于1970年,“走过了疾苦的66年人生,靠一己之力托起了全家的希望。”父亲生前留给文振忠及其兄弟最多的话是“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依着父亲留下的这句话,文振忠和兄弟姊妹开始思索:“祖辈家业缘何败光?父亲缘何如此辛苦操劳?家风建设势在必行!”
家训围绕子女教育要做事先做人
“凡我文氏子孙,要勤俭为本,务实为本,把‘用自己的汗水换饭吃\’作为终生信条;教育儿孙,要培养他们爱读书,常读书,更会读书;努力从正道挣钱,花钱花自己挣来的钱,对金钱不能轻视但也绝不尊为‘上帝\’而丧失自我。”这是记者见到的文振忠手写整理《文氏家训》初稿的部分内容。
文振忠又讲起父亲讲过的故事:战争年间,村里有个地下党员长期与敌斗争,不幸被抓入狱,后被村里好心百姓合力帮助逃狱,没多久就被人出卖再抓入狱遭到迫害。而出卖地下党员的不是别人,竟是其结拜兄弟的媳妇向敌人告了密。对此,文生和常以此事叮嘱文振忠:“做人要有原则,要做事先做人,出门把灯笼打高,认人要准,交友要交益友不要交损友”。
再之后,文振忠对《文氏家训》的整理过程中,他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家风是传给后人的,好的家风能帮助后人守住家业,也能帮助后人懂得做人道理,从而能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有所建树和取得成绩。”按他的说法,若是后代行得不端、走得不正定是父母失职;若是后代走出家门,一身正气,身边的人也会受到感染。
家风建设事关社会风气希望家家都有本“好经”
聊起家风话题,曾于大半生供职于教师行业的文振忠继续滔滔不绝:“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家风建设,这本身就是一种好风气。”他认为,好的家风是好的社会风气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如果家家都有好家风,都有本“好经”,社风、民风、政风定会纯正、清新、积极向上。好家风就是家庭建设的灵魂,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影响,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家风、传承家风,于私于公都大有裨益。
文振忠说,他见到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这种坏风气令人堪忧,其也仔细思量,觉得之所以年轻人不懂勤俭持家道理,或因很多人认为“在外出手大方可以叫人刮目相看,可以以‘势\’吸引人,达成广交朋友的目的”,实际上,人格魅力与金钱的关系是微乎甚微,“人最重要的财富是诚信、正直”。在此,文振忠建议更多家庭关心、关注年轻人“三观”教育。(B)(10)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余娟利)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近日,淳化县利用全国科普日的契机,组织科协、卫生部门,开展了主题为“科学用药——为健康保驾护航”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名农村医务工作...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