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窦甲明:守着电话寸步不离

咸阳日报 2015-07-27 22:47 大字

孙子胡龙涛每次回来,都会翻出爷爷窦甲明(右一)的老照片,让爷爷给他讲抗战的故事。

“你们是一群历经苦难的孩子,在国难时挺身而出,抗日救国,如今日本人投降了,可以回家看看母亲了!”85岁的抗战老兵窦甲明回忆起抗战结束时,自己曾经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特设的学校学习完毕,临行时,校长给他们说的这句话,依旧清晰,依旧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 马沅聪 文/图

“其实,我的老家在韩城,参军那会儿我正在韩城中学上初中。”在兴平市金城阳光小区,85岁的老兵窦甲明和记者聊起自己当兵那会儿的事情时,热血沸腾,就像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从小就受抗日救国的熏陶,唱抗日救国的歌曲,所以,当时,国家号召10万青年从军抗日,我们这些学生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窦甲明说,1944年,还在上初一的他从学生成为了一名士兵。

军训时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辛苦

参军后,韩城的兵统一集中送到西安,之后坐飞机送到云南曲靖的大营房。“我们的兵营被编入青年远征军第207师619团2营5连,到达后,严酷的军训马不停蹄开始了。”窦甲明老人说,那时,总有些人觉得上学辛苦,但是和当兵比起来,上学仅仅是思想上有压力,当兵则是来自身体和思想的双重压力。

步兵操练、实弹射击、爬山、穿越丛林……每天的训练至少在10个小时,而且常常是半夜集合突击训练,“当时,日本兵已经占领了广西,战事也非常紧张。”让窦甲明记忆犹新的是实弹射击训练,七八个班的人都在战壕里,根据吹哨摆旗人的指示,轮流进行射击,“正值酷暑,上百号人长时间窝在战壕里,有些士兵吃不消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有几次射击时竟不小心打伤了自己的战友。”

不分昼夜看守12台电话

艰苦的军训一直持续到了8月份,随后,窦甲明老人和战友辗转来到了东北,他也从5连调到二营营部当了一名有线电通信兵,俗称电话兵。

虽然没有上战场直接和敌人刀枪相见,但是看守电话传达部队指挥命令的任务也非常关键。“那时的通信技术主要还是依靠有线通信,这样传达还是比较便捷、及时的,最多的时候,我看守过12台电话机。”窦甲明老人说,当电话兵其实很熬人,精神要保持高度集中,一接起电话必须准确记录对方需要转达的指令或消息,24小时不能离人。

他是一名“红色精神”宣讲员

因为参军晚,窦甲明当兵没多长时间,日本兵就投降了,1947年,退伍后的他被安排到了当时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特设的长春青年中学继续读书。“1949年毕业时,我已经离家整整5年,临行时,校长的那番话,让我们在场的学生都泪流满面。他说,‘一群历经苦难的孩子,在国难时挺身而出,抗日救国,如今日本人投降了,可以回家看看母亲了\’!”窦甲明老人说就这句话他现在都记得无比清晰。

回到韩城,窦甲明被安排到了韩城芝川镇文化馆工作,在那里,他读了《毛主席著作》等很多进步书籍,也深受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影响,同时,把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广泛传播给当地的村民。

1959年,响应支援地方工业,窦甲明作为汽修厂的5级检验员来到了兴平农机修造厂,成为了一名技术股股长,直到退休。如今,窦甲明还会给孙子讲讲过去战争的故事,让孙子牢记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蜜罐里长大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艰苦奋斗,人生观甚至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多讲讲过去的事儿,就是想让他们明白千千万万人的浴血奋战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能忘,更要珍惜。”(B)(10)

新闻推荐

抗战时期中共陕西省委在咸阳及其活动(上)

中共陕西省委机关云阳镇遗址西安事变后,为适应即将到来的抗日民族战争的需要,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中共陕西省委于1936年12月25日在西安恢复。1937年初,国民党派重兵进驻西安,陕西省委机关迁到中国人...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