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八旬老人27年艰辛创作 梦想终实现

咸阳日报 2015-06-04 22:51 大字

82岁的殷鸿森老人展现自己艰辛的创作旅程。

本报记者 宋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82岁的殷鸿森老人退休后,孜孜不倦地学习摄影,对摄影艺术执着地热爱和追求,跑遍了祖国各地,高山、大川、草原及25个国家的多个城市,拍摄了4万多张照片,在国内外举办了十多次影展,并将多次展览作品捐献给当地部门和单位珍藏,也把自己摄影著作捐给了部分省市图书馆。

坚持27年行程41万公里

1988年,殷鸿森从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岗位上退休,开始了背着照相机,自掏腰包旅行的行程,早年,同时退休的老伴儿是他的得力助手,可是没多久,老伴儿患了重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他既要照顾老伴儿,又要从事摄影,后来,老伴儿去世,料理完老伴儿的后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摄影。

“自己一直坚持了27年,游历了31个省和香港、澳门以及宝岛台湾,去过日本、印度、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5个国家,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非洲五大洲,行程达41万余公里,在国内外460多个大中小城市、1800多个景区和景点拍摄了45000余幅照片,其中包括截至2014年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45项遗产及其扩展项目110余处照片。”他对记者说,每到一处,自己都会在地图上用红圈标注,平日里省吃俭用,把大部分积蓄都用在了旅游和购买器材上,刚开始,每次旅行回到家中,自己都会花钱在外面洗胶卷。

“1995年,我去了西藏,从西安坐火车到成都,在成都托朋友等了12天,买到了一张飞往拉萨的机票,在拉萨待了一周,坐长途车经过唐古拉山、昆仑山,到达青海格尔木,回来后没几天,就准备去台湾,由于当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等了9年时间,于2004年随团去了台湾……”他说,每次回来,都会把作品整理并打印成画册,每本画册,不仅记载着自己艰辛的创作旅程,也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老人追光捕影的艰辛历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他开始接触数码摄影,刚开始时,最大的难度就是后期制作,为此,他买了专业书籍学习,很快掌握了照片后期处理技术。

工程师出身的他,十分严谨,遇到跟摄影有关的资料,都会收藏好,就连20多年来买的景点门票,还都保存着。

为了节省洗印照片的费用,他花了2000元买了一台彩色打印机。

“儿子非常支持我,给我买了一些必要的设备。”他说。记者注意到,书房的一台高清电视机,如今也成了老人和友人交流的专用工具,在电视屏幕上观看自己的作品,老人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悦。

2008年4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一个摄影展引起了轰动,这些作品是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景观,均出自于老人之手。

2009年以来,他还跑遍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图书馆,捐赠自己的摄影作品,每次捐赠,老人都会亲自提着沉甸甸的书赶到现场。

拍摄辛苦 回忆珍贵美好

2008年1月,老人终于在2000余幅《世界遗产》照片中选出200余幅,出版了《华夏春秋: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殷鸿森摄影集》,也圆了自己出版摄影集的梦想。

拍摄的辛苦数不胜数,拍摄的回忆却珍贵而美好。

有一次,在湖北武当山,当拍摄完“世界遗产”武当山建筑群时,听说后山有一“天梯”可通山下,途中景色优美,但陡峭难行,当时正值农历正月初三,刚下过雪,虽未封山,但已无人行走,途中遇一老道,劝他不要从“天梯”下山,但为了拍摄景象,他并未听劝。开始,石阶两侧都有扶手,不觉得危险,不知走了多久,突然扶手消失,往上看不到顶,往下看不见底,站着不动,腿已发软,进退两难,急得直冒汗,后来,幸好遇到一位当地山民,扶着自己安全走下“天梯”,回过神,才感到毛衫早已湿透,回到住处,看着自己拍摄的“天梯”照片,不胜感慨。

老人对记者说,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渐衰,但是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赤心始终未泯,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晚年办一次“中国的世界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影展,并出版一本讲述老朋友故事的影集。(B)(10)

新闻推荐

任小宁任晓杰楷书作品展出

本报讯(张建宁)近日,由淳化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局、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的任小宁、任晓杰楷书作品展在该县文化馆书画展厅中展出。任小宁,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主攻柳体小楷,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展览...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