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蔺志顺:用真情演绎戏曲人生君鹏

咸阳日报 2015-06-09 22:50 大字

蔺志顺在9平方米的空间里创作剧本。

熟悉蔺志顺的人都对他精彩的戏曲剧本折服,在未见到他之前,身边的朋友就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蔺志顺是位戏曲作家,但他更是一位“戏曲艺术的守望者”。5月14日,我们如约采访到了这位老人。

走进蔺志顺的家,他正在膝盖上写作,发现我们后,老人放下手中的东西。这不足9平方米的房间,床就占了四分之三,床上靠墙的一面堆满了书籍。很难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作家,生活这么艰难。谈起他的秦腔戏剧创作,蔺志顺的眼睛一下子发出光芒,在床下抽出一个几乎装满了奖状的麻袋。“这是我90年代创作的古装小戏《还账》,2014年由西安易俗社排练演出,这是现代小戏《鸡村蛋事》、《铁公鸡拔毛》、《生死状》,还有这些获得了陕西省戏剧创作一等奖。”老人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起来。

蔺志顺1946年6月生于礼泉县史德镇曹蔺村。曹蔺村是渭北原上一个有名的皮影村。不知何年何月,蔺志顺因受到了戏文的感染,于是一生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1963年7月初中肄业后,他就开始练习写戏,坚持不断,在报刊发表和出版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县各级戏曲汇演调演,名声在外。写戏、导戏、组织戏校、剧团,至今,发表过大大小小的剧本百余部,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凭借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创造了当代戏曲的多项惊人记录。“作为一个戏曲艺术爱好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手里的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发展,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零距离感受这种古老的文化。”蔺志顺说。

1995年1月5日,蔺志顺的剧本《还账》首场在礼泉县东庄演出。当时演出结束后,群众们啧啧称赞,奔走相告,虽然已是数九寒天,但大家还是渴望一饱眼福,群众找来蔺志顺,拉着他的手说:“你为咱农民编了一部好戏,我们真想为你披红戴花,摆一桌饭菜,好好犒劳你。”这是群众对蔺志顺的厚爱,更是给予他最高奖赏。多年来,蔺志顺的这部秦腔剧深入民间、情系黄土,遍及陕、甘、宁、新四省城乡,累计演出几千余场,并被多家电视台展播,而他收到的感谢信、表扬信更是络绎不绝。

有朋友戏称蔺志顺叫“八先生”,写戏就是“八先生”的命。可他的老婆面对痴迷戏剧却不挣钱的“八先生”不客气地说:“咱家里要瞎(关中方言读ha)就瞎你一个,再甭连累其他人了!”老婆不客气,泼冷水,让蔺志顺虽没面子,却仍不失犟劲和斯文。这样执着为秦腔编剧的蔺志顺,在一般人看来也许能获得高的回报,可实际没有回报,只有精神的安慰。“我不在乎钱多钱少,有时候写剧本更是没有任何报酬,而且条件也很艰苦,我只想有更多的人喜欢这门古老的艺术。”蔺志顺说。正是凭借着这种追求,蔺志顺用自己的行动捍卫戏曲文化的尊严。从爱好,到执着,最后演变成一种责任。热爱秦腔就用生命相随,自己贴钱也要搞戏剧创作,这是非常高的艺术境界,这种执着就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源泉。

多年来,蔺志顺先后撰写过剧本《范紫东》、《二十五孝》、《还账》、《生死状》、《老村官》等多部农村群众喜欢的戏曲,并获得了无数奖项,面对这些荣誉,蔺志顺老人很坦然:“每当看到自己辛苦写的剧本在舞台上上演,心里就很有成就感。”几十年的戏曲生涯,让蔺志顺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丢不下了,只要一写,心里就觉得美得很!平时,只要提起写剧本,我就会来精神,忘了年龄,也忘了疲劳。”

谈到戏曲的未来,老人有点黯然,由于眼下娱乐形式多样化,秦腔戏已经不像当年那么红火受欢迎,但这些年,他一直坚持下来,不为别的,就为这门古老艺术薪火不灭,不管怎样,他都不会放弃,因为他打心眼里热爱这门艺术。(B)(11)

新闻推荐

陕西将建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

新华社西安6月14日电(记者许祖华)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在新近出台的一项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等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打造丝绸之路旅游...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