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腰鼓之乡走出的男舞蹈老师

咸阳日报 2015-06-10 22:50 大字

本报记者 马驰骋

渭城区职教中心的老师们多才多艺,何浩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男舞蹈老师,他曾带着自己的学生参加过四次咸阳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其中由他自己编排作曲的舞蹈快板《红旗颂》在市春晚播出后大受好评,被邀请作为西藏民族学院成立五十周年晚会的压轴节目。他也写小品,创作的《田二蛋》系列校园题材小品在咸阳教育电视台播出。同时他还是渭城职教中心艺术团的团长,学校各类汇报演出、文艺汇演都是他一手编排导演。

何浩出生在腰鼓之乡陕北安塞县,父亲当了15年安塞县文化馆馆长,在安塞这民间艺术无比丰富的地方长大,从小他就受到安塞腰鼓这种融舞蹈、武术、器乐于一身的独特民间艺术的熏陶。14岁那年,何浩被选为安塞县的文艺代表参加延安地区的民歌大赛,当时安塞县只选出了两个代表,另一个是陕北歌王贺玉堂。

上高中后,何浩随父亲回到了老家乾县定居。人在乾县,他的心却还留在安塞那片黄土地上,何浩将对安塞的思念写进作文《安塞我的第二故乡》里,这篇作文获得全国作文一等奖,他是当时乾县第一个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得奖的人。巧的是多年以后何浩随便在地摊上买了一本书,赫然发现里边竟然收录着这篇作文。

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何浩立志要考西安音乐学院,然而因为专业知识的欠缺,这一考就是三年。1990年何浩来到西安音乐学院参加招生考试,乐理、弹琴、识谱这些基础却难住了他。可是高门槛也挡不住他对音乐的热爱,之后,何浩在西安音乐学院里当保安,租住在学校旁,半工半读,一边复习文化课,一边私下跟老师学。终于,三年之后何浩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谈及这段经历,何浩说:“人在奋斗的过程中,一点也不觉得苦,现在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有点甜。”

何浩小时候练过11年的武术,跟父亲回到乾县后一年身高长了14厘米,虽然不再适合练武,但武术却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借助武术底子练出的良好协调性,何浩在校外办交际舞培训班教人跳舞,他介绍到,对男的来说,武术、舞蹈有共同点。那时候办一期一百多人,每人收费20元,这便是他考上大学后主要的经济来源。

大学时期正是人精力时间最旺盛的时期,何浩是班里的积极分子,他热衷于组织活动,热心给同学们帮忙,被大家推选为班长,成绩优异,毕业时是当时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唯一一个省级优秀毕业生。

从毕业后分配到渭城职教中心任舞蹈老师,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点点白发已经爬上了他的鬓角。曾经有很多单位也邀请何浩去给他们编排节目,何浩结合这些单位的人的素质,创编的都是新的作品,并不生搬硬套,这些单位的人告诉他:“你编的舞和节目,把每个人都能用上,大家高兴得很,因为是原创的,在省上参加比赛一般都是前三名。”

然而教师才是何浩的本职工作,他把绝大部分精力献给了他的学生。“学生们进校时舞蹈方面什么都不会,毕业时却可以登上电视台的大舞台表演”何浩骄傲地介绍自己的学生,“我的课堂是考核时间,课下才是学生们的练功时间。教学上我比较难说话,课下不练,在我这里就过不去。”

在何浩的课堂上努力是有回报的,遇到努力有天赋的学生,何浩利用一切表演机会将这些学生们推到台前去。现在每逢过年过节,何浩就会收到到几百条问候短信,学生们还惦记着他呢。

“好人症”,有道德洁癖,为人师表需以身作则;“工作狂”,舞蹈、音乐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很顺心;“粘学生”喜欢跟学生呆在一起,这便是何浩总结出的自己。(E)③

新闻推荐

“和平安宁的晚年最幸福”——一位抗日老兵的感悟

6月9日,当地的小学举办主题队会活动,王启超老人应邀为小学生们讲抗日故事,受到热烈欢迎。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居住在安徽省舒城县万佛湖镇九井村的抗战老兵王启超老人,听他讲述自己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