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咸阳书院(一)贺咸林

咸阳日报 2015-03-12 22:35 大字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咸阳在元代时出现了最早的书院“学古书院”,到清道光年间各州县都创建了书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更多达21处。据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清末陕西五大著名书院中,除“关中书院”设在省会西安外,其余四大书院“宏道”、“味经”、“崇实”、“正谊”都在咸阳境内。光绪三十三年(1907),随着咸阳各县高等小学堂全部设立,书院也随即终止。

弘道书院

陕西著名书院之一,位于三原县北城(今三原教师进修学校),明弘治八年(1495)建,创建人王承裕。王承裕(字天宇、嘉靖时户部尚书)三原北城人。弘治癸丑年(1493)王承裕举进士后陪伴父亲王恕(正统十三年进士,历官19任,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也是首任河道总督,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理学研究,“三原学派”创始人)回县,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便借僧舍作为讲学的场所,题名:“宏道书屋”。弘治乙卯年(1495),王承裕赴京做官,当了几个月的兵部尚书,因病回里。这时向他求教的人更多,大家商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起书院。

书院坐北向南,南北40丈,东西20丈,规模宏大,古朴典雅,大门额题字“仰高”,二门额题字“恭敬”,三门额题字“中立”,寓意“培育英材、期待栋梁”。

弘道书院以“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列、长幼序、朋友信”为治学准则,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检验标准,把“赞化育、参天地”看做书院的最高境界,并依据朱子(熹)白鹿洞书院教条订立院规学规20条,对“明德、游艺以及会食、归宁(指回家省亲)”等都有严格规定。书院有考经堂,藏书过千卷。王承裕亲自授课,王恕也常到书院指教。书院学生分20岁左右和10岁左右两种,有堂上学生与堂外学生的区别,以按勤惰及成绩优劣为升降标准,为西北诸省培养了众多人才,是当时在陕西省传播资产阶级新学的最高学府之一。康海、吕楠、马理、秦伟、郝世家、雒昂、张原、李伸、赵瀛、秦宁、王佩、李结、白遇道、宋伯鲁、于右任、李仪祉(水利专家)、吴宓(哲学家、文学家)、张奚若(建国初教育部长)、范紫东(戏剧家)、张季鸾(著名报人)等人都曾在此求学。

清乾隆时为避讳,改“弘道书院”为“宏道书院”。清道光十年(1830),陕甘学政周之祯重修书院,使宏道书院成为陕甘(含今甘肃、宁夏、青海)两省学子深造之处。道光二十三年(1843),学政沈兆麟也曾倡导各界捐资扩建书院。咸丰、同治年间,宏道书院一度大为发展。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颁布新学制,改书院为学堂,陕西学政沈卫改宏道书院为“宏道大学堂”。(B)(13)

新闻推荐

陕西出台群众保护文物奖励办法

新华社西安3月11日专电(记者陈晨)记者11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陕西省群众保护文物奖励办法》本月起正式施行。根据保护文物行为情节和文物的等级、数量,群众可获得100元至1000元、500元至1000元和...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