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平凡母亲,一所特殊学校

咸阳日报 2014-12-23 23:01 大字

校长许婉娜正在和孩子们做游戏。本报记者 郑苗裔 摄

本报记者 王军政

有人说你们是星星的孩子

我想知道你们的世界在哪里

你们像雨点一般从天边落下

来到我们身边

闯进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告诉你

这个世界也很美丽

——摘自《星星的孩子》

身着朴素的上衣,甩动着一头利落的短发,伴随着轻快疾速的话语,面对孩子,她充盈了热诚、含蕴着希望。

这就是37岁的许婉娜。

12月13日,咸阳城区宝泉路中段,斜射的阳光正穿过林立的楼群,清寒冷风里,一座五层小楼栖息在路边。

小楼里,咸阳华侨儿童智能培训中心校长许婉娜一手举着认字图卡,一手使劲比划,教孩子张口、发音:“ma——ma。”

她说,当初办这所学校,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

2004年,27岁的许婉娜初为人母,生下了儿子明明。孩子肉嘟嘟的小脸蛋,圆圆的大眼睛,一种油然而生的母爱流淌在幸福之中。

明明一岁多点儿的时候,就有点“与众不同”了:眼睛从不和人对视,妈妈想抱他,却伸出小手推开妈妈,自己跑来跑去,乐此不疲。

那段时间,许婉娜一边经办着驾校,一边享受着身为人母的快乐。虽说孩子一直不会喊妈妈,她也不在意:“明明说话晚,再等等。”

孩子3岁那年,许婉娜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提醒她:“明明伸着胳膊让别的小朋友咬呢,娃是不是有问题,去医院查查吧。”

闻听这话,再联想到平时,她真有些慌了,当即带着孩子赶往西京医院。一天队排下来,等做完各项检查,医院已下了班……

2007年,面对3岁的明明在言行上与同龄孩子明显的差别,她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在跑遍了多个医院,结合医生的诊断和自己查阅的资料,“孤独症”这个可怕的字眼跳入了眼帘。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严重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等各方面异常,智力远低于正常同龄人的水平,而且终身无法治愈。

心,碎了。她神情恍惚,不觉饥饿,咋也不愿和自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

精神发育障碍。她不相信,母子就永远隔着这道敲不开的门。

“自闭症儿童并不‘孤独\’,所谓的‘孤独\’,是潜意识地把孩子贴上了标签。”她寻思:“让儿子接受特教,开口说话、学会听话,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听说西阳村有一家培训机构,她带着孩子找上门来。一个黑洞洞、臭烘烘的二楼里,她陪着儿子一起学。四五个月时间,听着妈妈的话,明明会拍手了。

这小小进步,许婉娜喜极而泣。

随后,许婉娜又带着小明明辗转在西安蓝海豚、百合花两家特殊儿童培训机构求学。

特训需全程陪同,她咬咬牙以2000多元/月的房租住在西安。咸阳的驾校要管,她把母亲接来照看孩子,自己西安、咸阳两地跑。

一天,母亲打来电话:“你娃会叫妈了。”

放下电话。蓦然,她紧紧地捂住双唇,泪水落下。人世间这最亲昵的音符,她等了整整4年零6个月。她不愿发出啜泣的哭声,怕劳累憔悴的母亲伤心,怕孩子的爷爷心里吃力。

“总得要让孩子像同龄人一样生活。”两年多的特教培训,让许婉娜心里有了些底气。

可是站在幼儿园门口,她不敢进去,因为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说。一次一次鼓足勇气走进去,一次次带着失望退出来。当七彩虹幼儿园答应收留的时候,小明明不知道,泪水已充盈了妈妈的眼眶。

要走出“孤独”,孩子的世界就不能孤独。许婉娜带儿子去超市、去公园、去快餐店、去旅游。(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五大亮点 彰显永寿教育新成效

本报记者辛建斌通讯员赵斌高普校2014年,永寿县教育系统紧扣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强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加强和师德师能提升三大工程,着力实现学前教育规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