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结窝产业抱团 鼓了钱袋甜了民心
基地管理人员正在贮藏窖里检查红薯贮存情况。
本报记者 沈广睿 刘计划
“去年投资快200万元,建起这个贮藏基地,一次可存200万斤红薯;群众可以单个来贮存,也可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贮存,今年红薯不愁卖,仅西安市场每天就要销售近20万斤,红薯贮存到春节前后,每斤可多卖4到5毛钱……”11月21日,秦都区马庄镇押大村党支部书记赵联合介绍说。
“土层厚、降水少、无污染,适合红薯种植;品种老化,群众没有品牌意识,价钱卖不上去,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这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两个实际。产业结构该怎么调整,怎样以品牌实现市场竞争力,如何保持种植面积不减,群众增收不减?这是村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科技支持、政策扶持、产业抱团发展,才能打响品牌,实现增收。”镇上全面分析了当前红薯产业发展情况,确定方向目标。
随后,镇上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薯课题研究组联手,引进秦薯4号、红心431等18个新品种,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起垄栽培、科学提蔓、叶面喷肥、防治病虫等多项新技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我种了10年红薯,但挣钱还是最近这几年,我们红薯有了合作社,近两年,入社会员有1000多户,带动周边村子5000多户发展红薯种植,面积达1.2万亩,而且红薯粉条加工也出了名,我家红薯一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这多亏了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户郝宝平说。
“只有打出自己的红薯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赵联合说。为提高红薯竞争力,在发展种植面积、品种和推行新技术的同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根据红薯种植规模和品质,对双照、马庄57个村生产的红薯注册“秦都红薯”商标,去年6月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和“马庄红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确立市场地位,一年能增收4000多万元。
“往南土壤水分太大,种出的红薯不‘干面\’,往北地势偏高到旱原,产量比较少,品质也不太好,所以马庄周边是红薯优生带,每年到挖红薯时,不仅青海、宁夏、天津、新疆等地客商前来抢购,还出口到韩国、匈牙利等国家。”郝宝平一脸自豪。
“今年,以免费供苗、管理、收购、销售的方式,发展种植基地3000亩,再利用2年时间,发展7000亩,整体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种植采取单户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经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从而实现地头连市场、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让产业强群众富。”赵联合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B)(16)
新闻推荐
青年画家梁勃梁勃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入展作品《一日之计》本报记者杨波海日前,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国画展在天津隆重举行,这个为时一个月的国家级美术展览五年一届,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全运会”。咸阳市...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