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神秘”的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

陕西日报 2014-11-11 00:21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晓阳 实习生 雷茜华 

提起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很多人第一感觉是神秘,第二感觉会有些害怕。那么,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病人离开了家人的视线,生活得怎么样?医护人员是如何工作的?10月27日,在西安交大二附院庆祝建院77周年之际,记者作为一名社会监督员,与其他媒体以及部分社会工作者,一起走进了“神秘”的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亲身体验这里的“特殊生活”以及不为人知的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

12位重症病人的“家”

穿上蓝色手术服,换上鞋套,我们走进了重症监护室。

当天的重症监护室里共住了12位各种类型的危重病人。年龄最大的是一位88岁的老人,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而住院。护师骆燕妮正在给老人拍背。“每隔两小时要定时拍背,否则老人肺部有痰咳不出来就很危险。”据介绍,这位牛姓老人身体虚弱,不能翻身。每天至少需要两位护士定时为老人翻身。老人已经在重症监护室住了20多天了。“情况已经好转,再过两天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了。”

另一位年轻的护师正在给一位从妇产科转来的重症病人一勺一勺地喂饭。此情此景让记者深深感动:“亲人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旁边的主管护师刘媛媛听见记者的感叹,接过话说:“我们的生活护理不仅仅要喂饭,还要给病人定期洗头、洗脚、剪指甲等等。”

据介绍,重症监护室24小时不能离人,实行每天两班倒,每班至少有两名以上的值班医生和7至8人的护师队伍,保证每位病人得到一对一的专业护理。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医生和护士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

特殊的合影墙

由于手术室要求的无菌级别更高,我们一行又进行了更高级别的无菌装备。完全脱掉自己的衣服,光着膀子换上一身经过消毒的绿色短袖手术服,戴上帽子和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

交大二附院的手术室平均每天要完成100多台手术。在手术室入口外的生活空间里,有一面特殊的合影墙。“由于我们工作性质所限,所有手术室的医务人员永远没有办法聚齐来合影。所以,我们想了这个办法,就是每人照一张单人照,把大家都贴在一起,组成这张特殊的大合影。”手术室护长赵丽燕介绍说。

为了不打扰正在进行的手术,我们从一间间手术室外轻轻走过。透过每间手术室门上玻璃,能看见一个个医务人员的团队,围着一张张病床,高度紧张地进行着手术。在一间手术室里,一台利用先进的3D技术进行的腹腔镜手术正在进行中。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带着3D眼镜。据悉,利用3D眼镜来做腹腔镜手术,可以更立体地看到病人腹腔内的情况,有利于主刀医生的操作。

没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在医务人员的眼里,只有病床上的病人,只有全力以赴为病人祛除病魔的决心。

严格而温情的细节

在手术室里,记者发现,每一项具体细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手术室内所有区域的空气都是经过净化的空气。在手术室外,有外科手的消毒方法。

“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洗手。洗完后,手就不能垂下来了,必须将双手举起来,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我们经常检查,如果哪位医生手没洗干净就会被停止手术。”交大二附院副书记巩守平说。

而在手术室走廊里,每隔几米就放着一台水浴箱。原来,这些水浴箱是怕用常温盐水给病人冲洗伤口时病人感觉到冰冷不适而专门用来给盐水加温用的。小小细节体现了周到的人文关怀。

在无菌器械室,所有的医用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上面贴着“上取下放”、“右取左放”、“前取后放”等等取用规则。只有严格执行了医用物品的取用规则和程序,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医疗失误,保证医疗质量。

第一次走进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新鲜感之外,我们看到了医务人员的辛苦和劳累,看到了他们对于患者生命负责和珍爱的态度。

新闻推荐

农高会举行首场新产品新项目推介会

本报讯(记者张英)11月6日,第二十一届农高会新产品新项目发布推介会在杨凌举行。推介会上,来自陕西厚德农业(集团)、北京华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宝鸡金果生态有限公司、陕西农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