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80后农民的人生坐标

咸阳日报 2014-10-21 23:06 大字

王征在查看麻鸭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深秋的清晨,室外温度10度左右,棚里“嘎嘎”鸭叫声此起彼伏,养鸭人王征新的一天就在放鸭出棚、收蛋和喂食中开始。

王征是渭城区北杜镇南杜村人,是个80版的新农民。高中毕业后,他就在家和父母经营粮油店,可他总想到外面闯闯。

2000年他来到厦门,开始打工生活,这一干就是4年。外面城市的经济发展让他看到家乡的差距。为何不回到家乡发展,让家乡也富起来?有了这想法,他辞掉工作返乡回家,重新定位“坐标”。

从事土建,和别人合伙做生意,他不停地在创业发展中跌倒爬起,这些经历让他增加阅历、积攒经验。镇上依托地理优势,在预留空地上发展特色产业,“林下养鸭”是一个新兴的致富门道,王征便把目光对准这一产业。

“养鸭的投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没有那么多资金,更不敢冒险,咱不能眼看着这么好的项目没人干,咱得带个头。”王征说。为降低风险,他到西安、三原、四川等地参观学习,了解麻鸭的养殖技术和场地建设。

说干就干,他用房子抵押贷了一部分钱,又从亲朋那里借了一些,5月投资34万元建起鸭棚,第二天,他便从兴平买回3400多只幼鸭。技术上不过关,给了他当头一棒,短短一个月,就死了300多只,损失8500多元。买书、上网、咨询畜牧技术员,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边学习、边研究,一刻都不敢停。

别看现在3000多只鸭子个个长得健壮,或穿梭林间、或池里嬉戏,在5个月的养鸭经历中,这群鸭子没少为难王征。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剩下的3000只鸭子终于到了产蛋期。现在每天能收1500多枚鸭蛋,销往西安、成都和机场各大宾馆酒店,供不应求,每月收入两到三万元。

有了效益,村里群众也纷纷加入,有6户村民对自家田地进行整修,使村里麻鸭数量一下达到3万多只。

提起以后的发展,王征说:“养鸭需要大量土地,我想通过土地流转,再建3个鸭棚,用上两年时间,把鸭子数量发展到2万到3万只,月收入达到10到15万元,再带动和扶持一批村民加入,让麻鸭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实现共同富裕。”(B)(16)

新闻推荐

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一论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奋力夺取省考“八连优”

本报评论员现在距年底仅剩两个多月,全市各级务必增强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进取意识,密切关注经济动态,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调,抓住重点、主攻薄弱,鼓足干劲,攻坚克难,确保顺利完成预期目标,奋力夺取省考...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