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载创建艰辛换来丰硕成果 咸阳市喜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清渭楼、渭城桥与绿地水面完美融合。许亚平 摄
咸阳湖上花似海。许亚平 摄
沣河森林公园。席鹏军 摄
本报记者 李石
9月4日,记者从市创建办获悉,咸阳市正式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继“国家卫生城市”之后夺得的又一项国家级“金字招牌”,数年艰辛的努力,咸阳市创园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市建成区面积71.4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78.34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23.94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33.49%,绿化覆盖率38.21%,公园绿地面积8.63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5%。
2008年咸阳市吹响“创园号”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工作
2008年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幸福指数的有力抓手,围绕“生态咸阳、人文咸阳、宜居咸阳、和谐咸阳、美丽咸阳”的奋斗目标,秉承“科学创建、依法创建、和谐创建、快乐创建”的工作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落实了“让咸阳天天有变化,使百姓人人都受益”的工作要求。在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统筹组织、协调、督办创园工作。并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夯实各级创建责任。从而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推进机制。
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达86%
2013年园林绿化建设总投资68945万元,投入城市园林绿化维护资金11970万元,达到了5元/平方米·年的园林绿地养护经费标准。今年安排园林绿化建设资金82570万元,已完成投资33004万元;安排园林绿化维护资金12460万元,已拨付使用4984万元。市城建局在沣河生态绿林建设、千亩林建设、咸阳湖北岸景观带增绿建设等大型绿化工程建设中研究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结合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咸阳市重新编制了《咸阳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和总体框架,明确了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地控制指标。在城市建设中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全程参与建设项目的方案审查和审批,会同规划部门加强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绿化指标的审查把关,使绿地系统规划得到了有效落实。切实保障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经调查统计,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达86%。
形成“一弯碧波、两岸绿林”的生态新格局
按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特点,打造亮点”的思路,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和质量。积极实施“三万”工程(万亩绿林、万亩水面、万亩花卉),持续开展“城市大绿、周边造绿、街道造景、庭院添绿、蓄水湿地”五大工程。在市区南部沣河一带,市委、市政府将256亩住宅用地规划建设为“沣河生态绿林”,与沣河、渭河湿地连为一体,形成了沣渭两河湿地氧吧。在城市北部地带实施“千亩绿林”工程,现已完成850亩。在城区,将渭河城区段改造蓄水,成功建成全长4.7公里,宽600-800米,占地约1860亩的咸阳湖。咸阳湖两岸建成以渭河为主轴、以古咸阳秦汉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宽50-180米的带状绿化景观区,绿化面积达82万平方米,与“渭滨公园”、“古渡公园”、“统一广场”、“清渭楼”、“古渡遗址”、“渭水晚情”等景点交相辉映,初步形成了“一弯碧波、两岸绿林”的生态建设新格局。以“市树”、“市花”为主体,重点推广乔、灌、花、草立体配置,逐步加大常绿乔木、乡土乔木、花灌木及名贵花卉的栽植比例,高标准建成市区道路、街心花坛、城市绿地及庭院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创园期间城市新增绿地近百处
先后建成文林公园、咸阳桥北广场、咸阳桥南广场、地热绿化广场、金旭路绿地、宝泉路三角绿地、彩虹小游园、统一大道绿带等15个市区绿化广场,21处大型城市绿地,小游园、街头绿地60余处,综合性公园2个。其中渭滨公园和古渡公园绿化面积占园区总面积分别达到92%和93%,中华广场被建设部、文化部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城市空间,结合旧城改造,建高楼、腾空间、增绿地、造景观,不断拓宽增绿渠道及空间。积极开展实施了规划扩绿、拆墙透绿、退硬还绿、见缝插绿等绿化整治活动,市委、市政府带头开展拆墙透绿;市政协、市财政局等单位在拆墙透绿的基础上修建单位绿地绿化街景;东风路、金旭路、渭阳路等多条路段实施退硬还绿;市区人民路、渭阳路、秦皇路等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80%以上实施了拆墙透绿。
2008-2010年,咸阳市采取城市拆迁改造挤一片绿、租用土地建一片绿、清除违章腾一片绿等办法,先后建设了西渭苑绿化广场、咸阳湖滨湖绿地鲜花增量工程、中五台绿化、东防洪渠绿化、中华西路绿化等一批绿化工程。紧紧把握秦汉文化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充分挖掘人文历史特征,不断提升绿化品位和特色,积极将特色文化融入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之中。
以城市重要节点为突破口,以植物造园造景为手段,积极实施鲜花上路、大苗木进城、奇石进园、小品入林工程,多栽生态树、广植乡土树,大规模、高档次增加城市绿量。新建了北平街、东明街牌楼;在步行街、市区广场等处布置了《爱护环境》、《和谐之家》、《快乐童年》、《骏跃九天》等人文民俗小品主题雕塑;完成了秦皇路、咸宋路等道路的鲜花栽植,将中华广场、凤凰广场、世纪广场等四个广场建成了鲜花广场。
在咸阳湖景区成片栽植郁金香、牡丹、芍药、樱花等花卉,连续3年举办咸阳湖赏花节和金秋菊展。截至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32%,建成区绿地率达33.0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2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例达73.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6.1%,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为0.084,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9.66%,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达98.7%,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达96%,防护绿地实施率达92.8%,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的4.6%,道路绿地达标率达93.21%,拥有1个大于40公顷的植物园,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70%,河道绿化普及率达85.3%,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100%。
一条街道一种风格全方位提升沿街建筑景观水平
深入开展城市形态、城市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对新建筑的高度、形式、体量、色彩等进行整体控制,促使城市结构布局合理,各类建筑和谐美观。以开展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年活动为契机,按照“一条街道一种风格,注重文化品位提升”的思路,在2009年街景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推进街景整治工作向背街小巷延伸,从建筑立面设计、广告牌匾、亮化美化等多方面全方位提升沿街建筑景观水平。
继续加大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活动,市住建局联合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对市区内公交及出租车停靠站点进行规范整治,新建了一批公交港湾和出租车停靠点。依据新编制的《咸阳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方案》,对背街小巷的违章广告牌匾予以拆除整治。公园管理规范化率达100%,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81.6%,生物防治推广率达60%,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达80%,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84.6%。
落实渭河流域污染防治古都再现“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的历史美景
先后下发了《“七河一渠”还清计划》、《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综合运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多种手段,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实《渭河咸阳段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2011年共扣缴沿渭4县市区水污染补偿金620万元。大力推进跨境、跨流域环境同治,积极与西安市协商,编制完成了《西咸沣皂河水系污染防治规划》,全部淘汰关闭了沣河沿岸的造纸企业。与甘肃庆阳、平凉建立了陕甘两省三市泾河流域环境污染同治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响应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倡议,全面落实渭河流域污染防治的职责使命。大力加强境内“七河一渠”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工作,境内三水河、冶峪河、沣河水质达到或接近地表水功能要求。完成城区规划区内的湿地资源调查,制订了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和实施措施,累计投资3亿元对渭河、沣河进行综合整治,建成了1500亩的芦苇湿地,渭河咸阳段再现“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的历史美景,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83.3%。
“环保扫黑”专项行动十年坚持不懈空气质量声音环境明显改善
连续十年开展“环保扫黑”行动,每年夏秋两季开展秸秆禁烧工作,深入开展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建筑扬尘治理,市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12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17天,连续五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00天以上。严格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制度,严厉查处夜间违规建筑施工。加强交通噪声污染治理,落实市内机动车禁鸣规定,降低道路交通干线噪声污染。组织公安、综合执法、文化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从严查处娱乐场、夜市噪音扰民等行为。市区声音环境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形成了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天然气、地热、地源热泵等方式多渠道供热的城市供热格局,有效推进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26.3%。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限制使用实心砖和袋装水泥,对新建住宅严格审查节能设计,节能建筑比例达42%。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大力倡导办公节能,并在绿地养护、城市亮化等方面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农村节能方面,大力推广“沼气池—畜牧舍—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积极发展太阳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兴化集团、长庆石化等一批知名企业都积极改进生产工艺,相继实施清洁生产,有效降低了能源资源消耗。目前,全市累计45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治理水污染,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按照低碳、循环经济理念,加大对现有企业“关停并转”力度,对治理无望的小造纸、小电厂、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关闭;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企业进行改造提升。
截至“十一五”末,全市累计关闭造纸企业182家、重点印染企业12家、小火电12.4万千瓦,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57万吨、焦化31万吨、造纸27.68万吨,治理重点涉水企业50家。大力实施污染减排工程。始终将火电、水泥两大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和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工程作为主攻目标,一手抓建设、一手保运行,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和大唐彬长电厂脱硫设施相继建成,13个县市区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升级改造工程全部建成,4家造纸企业、2家印染企业、14家果汁企业全部建成了废水处理设施,国控、省控、市控排污企业全部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其中40家企业与省级监控平台实现了点对点的连接。
市政环卫设施不断完善 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咸阳市从提升形象,改善交通,健全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建成了14座市县污水处理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区建成东郊、西郊、南郊污水处理厂,形成了日处理污水37.9万吨的污水处理规模。新建一类公厕61座、二类公厕43座、垃圾中转站22个,改造公厕60座,为环卫部门配备机械化清扫车、洒水车、冲洗车、垃圾运输车、环卫电动车等一大批环卫作业工具。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运营,处理能力达到700吨/日。截至2012年底,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达到99.7%,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74%,道路完好率达99.6%,主干道平峰值平均车速36千米每小时。
以中心城市开发建设与改造提升“6+3”工程为统揽,今年共安排城建项目192个,总投资47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9.4亿元。目前,年度新建项目共开工项目25个,累计新建道路10条,打通断头路15条,全城区实施道路、人行道改造,入地敷设各类管线21795米,新增9条道路照明,各类公园、游园、人行道增设座椅357个,更换垃圾箱800个,多数路段绿地浇灌设施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1亿元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已开工建设,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市委、市政府本着保民生、促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和低收入家庭廉租房建设。通过加大保障力度,切实改善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推进了保障性住房这项惠民工程的快速发展。2010、2011、2012年住房保障率分别为95%、96%、98.5%。2010年全市计划新建廉租住房4000套、20万平方米。当年开工建设廉租住房新建项目10个,共建设廉租住房4018套、20.9万平方米,占计划的100.5%;2011年全市计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棚户区改造3.45万套(户),当年开工建设39914套(户),占计划的116%;2012年全市计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3.77万套(户),当年开工建设41082套(户),占计划的109%。目前,已竣工28825套、入住25092户。2009年、2010年咸阳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先进市”,2011年获得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三等奖,2012年实现了在全省考核中“保二争一”的目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咸阳市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发展,城市的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城市品位和形象得到大幅度提升,也为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奋斗成果。”市创建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创园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是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谐工程、创新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持之以恒地永续推进,不断向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H)②
新闻推荐
文林路小学六(2)班陈偌瑜初秋,暑气已散,还放着暑假,我跟妈妈去了西安环山路旁的花海游玩。初入花海,一股清新淡雅的花香便扑鼻而来,我尽情陶醉在花的海洋中,到处蝶舞蜂飞,使人心旷神怡。微风拂过,花海上...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