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痴愚”刘平望 ——闲话“草根收藏”之七 海畅

咸阳日报 2014-03-13 01:16 大字

痴者,非是痴傻,乃是痴迷;愚者,非愚笨,乃指刘古愚先生。

刘古愚先生是咸阳北原天阁村人,乃关中深厚大地孕育的教育巨子。南有康有为,北有刘古愚。晚清波诡云谲之际,有识男儿迷雾中寻求中华崛起之时,古愚先生识高义远,暗夜苦苦思索,悟得“唯变法不能国存”之真理,擎起教育救国大旗,废八股,习算数,立新学,崇实学,举实业,与南方的康有为、梁启超遥相呼应,为古老的关中大地引入了活水清风。先生治经精透,史学深严,且通音韵,知天文,懂数理,人品高贵,严峻诚毅,门下桃李遍及关中乃至西北,人才济济,影响深远。革命元老于右任,国学大师吴宓,报业巨人张季鸾,水利学家李仪祉皆是先生高足。再传弟子则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

刘平望何许人也?天阁村农夫也,刘古愚身后百年的乡党。虽则同姓刘,是否同宗不可考。目睹古愚先生墓穴荒草萋萋,声名日渐冷落,人心不古,驱财好货,平望不由泪洒黄土,决计追寻先生足迹,搜集先生遗物,缅怀先生大德,或可醒世风,或可益世事。

刘平望踏访了关中书院、味经书院、崇实书院、烟霞草堂遗址,想得到一些刘古愚求学、讲学的实物,却只听到一鳞半爪的传说,古愚大号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在咸阳北原马庄、魏家泉、西阳村、扶风午井镇、礼泉烟霞洞寻找刘古愚兴办义学的旧迹,却了无踪影,无处可觅。刘古愚有祠三座,一在泾阳书院西侧,一在礼泉烟霞草堂,一在西安碑林东侧,前两者已无踪迹,后者已改作他用。多次多方探问查寻,于此间得了古愚先生门生撰写的楹联,曰:“味经崇实兰山施教无疆百代衣冠留豳舍,文章教育道德纵观古今千秋功绩傍昭陵。”只是两句联语,木制楹匾已经无了踪影。得了舒同先生题写的“刘古愚先生祠”牌匾,得了邵力子先生题写的“刘子祠”牌匾,却皆是照片,实物却不可得;跑到甘肃大学堂搜寻先生遗迹遗物,费时月余,空手而回;寻找宋伯鲁书丹并篆盖的墓志铭,寻访百人,皆曰:“实物在哪里呢”?只把文字细心抄写了,回来细细品读。寻找刘古愚先生的后人和门生后人,天南地北,无从下手。所幸联系上一二,也是茫茫然,何谈遗物了。好在在陕西图书馆查得了刘古愚乡试墨卷,复印了,总算有了古愚先生的墨宝。至于真迹,总有人提起线索,奔忙数日,却总了无结果。

搜罗日久,似乎无获,却旁逸斜出,对古愚先生根魂之地——天阁村竟得深切理解。于是分为沿革、名儒、风景、建筑、百业、民俗、艺文、文物、文献、人物等目编纂而成《天阁村志》。村人欢喜,出资印刷若干,自云为咸阳北原第一村志。

刘平望依旧,得了空闲,便搜集有关古愚先生一切文字图片实物。平望自言,功夫不负有心人,会有收获的,已将搜集到的古愚先生著述、有关古愚先生的文字研读了,正在写《刘古愚传》,如有可能,还要办《刘古愚纪念馆》。

平望四十有五,“痴愚”近二十年矣。

平望生活依靠自行车,同寻找刘古愚遗迹遗物一样。他身穿“黄马甲”,进出千家万户,送报纸,送牛奶。(B)⑾

新闻推荐

20年后摘掉“黑户”帽子

本报记者冯旋二十年前,农村小伙搬家时不慎将还没来得及上的户口遗失,由于不懂户籍政策没有补办,他就这样生活了20年。直到今年,六岁的孩子上学需要户口时,他才着急的向秦都公安分局民警求助。就此,传递...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