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存单缩水接连上演利益天平为何偏向银行?

延安日报 2013-10-25 16:28 大字

王垠山

1989年,市民吴先生看好一笔生意,于是向亲朋好友筹措资金,双方约定吴先生每借款1000元,24年后向对方偿还11万元,在此期间对方不能向吴先生提前要钱。由于吴先生背景深厚,所以几个人放心地把钱借给了吴先生。然而,不长时间,吴先生的借款被妻子得知并遭到反对。妻子要求吴先生马上中止高息借款行为,要么退钱给对方,要么按银行规定付息。

妻子的话吴先生是一定要听的,但挨家上门退钱吴先生脸面上挂不住,且合同已签很麻烦。于是吴先生在居民区的广告栏里贴了一张告示,大意是原借款合同作废,希望双方重新商定借款事宜。于是,看到告示的和吴先生平时遇见打了招呼的,都重签了借款合同。但没有看到告示或吴先生没有联系上的,此事就被放了下来。2013年,有的合同到期,当对方要求吴先生按合同付

款时,吴先生拿出了当年的告示……于是,双方走进了法院。

此事在大多数人看来,吴先生按原合同付款是没有问题的。但此事若有变化,如吴先生的身份变成银行,那就不一样了。最近,湖北、河南、吉林、安徽、陕西等地相继发生银行存单缩水事件,但利益的天平偏向了银行。

1989年,湖北丹江口市民盛忠奎夫妻二人拿出2000元积蓄存入当地建行办理两张存单,上面写明24年到期后本息共22万元。今年,存单终于到期了。可当盛忠奎夫妇去银行取钱时,却被告知存单已失效,只能给8000元。

1989年9月,王女士路过西安城西枣园路时,看到附近建行营业厅门口竖着一份海报。“大概就是说,办理定期存款,期限24年,存款1000元收益是11万元。但必须存24年,期间不能取。”当时,王女士一个月的工资才80元。“突然

有一个投资项目能将1000元在24年后变成11万,我连想都不敢想。”王女士下了狠心,拿出2000元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办理24年1000元定期存款业务。她觉得眼前苦一些无所谓,等到这笔钱到期,至少女儿将来有了生活保障。然而,今年存款到期后曹女士去银行“如约”兑付时,银行告知只能结算近5000元的本息金。

近日,湖南郴州市民老刘满心欢喜到银行支取到期存单。24年前,他办理了1000元的保值储蓄,如今到期可获得10万元本息。但工作人员扫了一眼存单就说,这项业务早被叫停,存单失效了,只能兑现6000多元。“银行怎能出尔反尔?”老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只“存单缩水”,还有储户存款竟然反欠银行钱。武汉一老人26年前办的存折,有75元余额。2005年起,银行每年收取12元小额账户管理费。但老

人一年利息不到12元,取款时被告知还欠银行的钱。

日前,银行保值储蓄存单缩水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议论。专家指出,乱收费、全额罚息、捆绑销售、取假自负、存单缩水等霸道行为的频频发生,在伤害客户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新华社为此发文,希望银行能否改一改“霸气思维”?

笔者以为,权衡利弊,银行应以维护自己的形象为重,做一个不食言的责任部门,为银行的违约和服务缺漏买单,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现象,维护好与储户的关系,这样做对银行有益无害。否则,当一个代表国家信用的机构都变得没有信用的时候,我们要小心了。

新闻推荐

颐高集团与新区管委会召开招商座谈会

本报讯(陈玉记者常青)近日,颐高集团西安分公司总经理何明山一行与新区管委会就招商一事举行了座谈。在对延安市城市投资环境和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的基础上,何明山提出了颐高集团有意在榆林市做养...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