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芝兰与樊晓梅: 山丹丹到牡丹花的嬗变

延安日报 2013-09-08 23:00 大字

2009年4月22日台北市长接见

郭志东

1977年2月出生的樊晓梅,是目前安塞剪纸艺术家中年龄最小的。但在国内外剪纸艺术界,她可是个名气不小的人物,特别是在台湾人眼里,她就是中国传统剪纸或者民间剪纸的化身,被誉为“剪花天使”。她从2002年起,每年都要去台湾,有时一年去几次,一去就是两三个月,于是,台湾媒体干脆把一个当时让樊晓梅本人也惊诧的称谓给了她——“大陆剪纸皇后”。

在安塞所有的剪纸艺人中,樊晓梅身上有许多“最”。

她是经历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女子!也是安塞剪纸艺人中出国表演次数最多的人。仅2012年,她就先后四次出访了美国、瑞士、意大利、法国、土耳其、韩国,还去了一次香港、澳门。

她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理论懂得最多的安塞剪纸艺术家。

她也是一个前后反差最大的女孩,被台湾同胞作为一个给青少年励志的榜样,而仅仅读过半年初中一年级的这个山里女孩,现在是吉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老年大学的客座教授,为这些高等院校的学子们讲授剪纸艺术课程。

她也是目前安塞最能正确地给剪纸艺术家或者她自己定位的人。

她虽不是从剪纸艺术中得到最多荣誉与财富的人,但她却是因剪纸改变最大的人。

还有,她是最早被以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介绍到全国的安塞、乃至陕西的剪纸艺术家——《樊晓梅,一个安塞姑娘的剪纸故事》;也是最早编著个人剪纸技法的安塞剪纸艺术家——《樊晓梅剪纸技法》。

樊晓梅既然已经是一本书的主人公了,那她的故事一定是非常吸引人的。

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机缘的,樊晓梅的所有机缘和别人一样,都是与她的母亲无法割离的!

她母亲叫张芝兰,在生晓梅之前,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母亲希望她是男孩,可却生下了她。于是,体弱多病的母亲将她扔进尿盆里。在炕头忙活的二姐听着晓梅的哭声,看着这个胖乎乎可爱的小生命,就把她从尿盆里抱出来,又找了件衣服把她包起来。极度虚弱的母亲,看着年纪小小的二女儿在那里笨手笨脚地摆弄着刚刚出生的小女儿,似乎理解了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三十多年前的无奈与埋在内心深处的痛楚,她用被角掩住了自己的脸,默许了二女儿。晓梅就这样活了下来,也迎来了属于她的酸甜苦辣。

张芝兰是当时安塞众多剪纸艺人中的一名比较优秀的剪纸艺术家,是安塞南川楼坪乡的代表人物。她出生在内蒙古乌审旗,因为旱灾3岁时和奶奶、母亲一起逃荒要饭来到安塞比较偏僻的梢沟楼坪乡洛平川村,16岁时招了位上门女婿,然后又和丈夫一起搬到现在的张新窑村。

在张芝兰内心深处有一个让她痛恨自己母亲的痛,因为这个痛,她一直很少与母亲说话。那是从内蒙古往安塞逃荒的途中,靠野菜草根充饥,烈日下,极度虚弱的母亲抱着三岁的她在毛乌素沙漠里艰难地走着,渐渐地和负担比自己还重的婆婆及丈夫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母亲非常心急可无能为力,于是,咬咬牙掏出两根麻绳,把三岁的小张芝兰的裤管扎起来,然后一把把地抓起沙子往女儿的裤子里装。两个裤管都被沙子撑的鼓鼓的了,泪流满面的她揽过女儿,深深地亲了几下后,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追赶婆婆及丈夫去了。被沙子的重量压的只能小步移动的女儿哭喊着,可母亲却越来越远了。当婆婆看到只身一个人赶上来泪流满面的媳妇,问明情况后,婆婆说:尽管为活命许多人这样做了,但我们一家人就是死也要死在一搭里。说着,婆婆又折身跑回去在沙漠里找到了小芝兰,并把她抱了回来。

我们现在看这事觉得不可理喻,但在当时,这其实是许多无可奈何的父母们都采取过的办法。这点,就连张芝兰也是明白的,但她一直无法原谅母亲。张芝兰从小就和母亲学习了带有蒙古族草原文化特色的剪纸,也入乡随俗地吸收了大量陕北剪纸的艺术特点。草原文化与陕北传统的有机融合,使她的剪纸、绘画作品绽放

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陈山桥对她的剪纸作品特点的总结是:一是作品整体感深沉庄重,造型原生态味强;二是作品内部装饰变化丰富,没有固定的程式;三是喜欢对造型的各个局部用各种有生命力的动物装饰。

张芝兰是安塞民间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众多功臣作者之一,有众多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展览馆展出、收藏;《鸡》、《牛》等20多幅剪纸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延安剪纸》等十多家报刊、画册上发表。而她的民间绘画作品一点也不比剪纸差。

在绘画创作时,张芝兰能充分发挥自己剪纸造型的特点,喜欢用多种色彩在画面中穿插,使一只老虎、一只山鸡或猴子的画面看上去五光十色,美丽而协调。1982年,法国独立沙龙美展时,中国美术馆精选了七幅安塞民间绘画作品参展,而这七幅作品中竟然有《谷林间》、《孵小鸡》两幅作品都是张芝兰的。同年的《中国妇女》英文版选发了五幅安塞民间绘画,竟然又有两幅是张芝兰的,这在安塞民间绘画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奇特而让许多人感叹的。1988年文化部、农业部等七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农民书画大赛上,她的《毛猴吃烟》荣获三等奖。这幅能代表黄土高原艺术特色的作品也入选了文化部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精萃》。《人民日报》、《人民画报》、香港《新晚报》、《文艺报》也刊发了她的绘画作品。

1990年7月,张芝兰在县文化馆参加农民画创作班,看到薛玉琴、朱光莲等人都带着自己的女儿帮着上颜色,就向馆长提出自己家也有一个女儿,正放暑假,也想带来锻炼一下。得到许可后,她就给家里捎话,樊晓梅一个人换了几次车来到了学习班,也走上自己现在又爱又为其烦恼甚至痛苦的民间艺术之路,也开始了一朵陕北背洼洼上的山丹丹花向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嬗变的那充满艰辛与痛苦的过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痛楚与无奈。张芝兰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间艺术家,而且她的丈夫、儿女也是非常能吃苦、勤劳善良的陕北人,但她的一家无法超越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贫穷与无时不在的病痛。

1992年7月,患心脏病多年的张芝兰,不顾丈夫和儿女们的再三劝阻,抱着自己刚刚获得

的全国大奖奖杯,带着晓梅以凤凰涅槃的姿态来到县文化馆的剪纸创作班。开班没几天,张芝兰的心脏病复发了,馆长几次劝她休息她都不肯。馆长杨宏明和辅导老师陈山桥为了让她有个好的创作环境,想方设法为她和她女儿晓梅倒腾出一间房子。由于病情加重,她的手开始颤抖,剪子也不听使唤了,只好拿起铅笔画剪纸大样、画农民画线描稿,指导女儿晓梅剪、画。当馆长和指导老师再次劝她不要剪了,快点回家时,心里明白自己病情的她双眼含泪,用近乎哀求的口气说:“我知道我的病,一时半会死不了,你们不要担心,让我多铰两天,我想把我会铰的花全饺出来,饺出来我心里就安稳了。”喘了口气,她又缓缓地说:“下次我肯定来不了啦。”说这些时,她的眼里虽然满含热泪,但语气和神态是淡定而超然的。

面对着这个把铰花看的比自己生命都重的民间艺术家,馆长和辅导老师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祈祷。手颤抖的厉害了,她休息一会或用铅笔画一会,好点了,能拿住剪刀了,她就开始剪自己最擅长的鸡。这次学习班上,张芝兰用生命之力一气剪出了几十幅神态、造型各异的《鸡》,即将告别人世的她似乎在借“鸡”抒情,借形寓意。她的这些作品,整体看上去是一只充满生机的鸡,但细细看去,不同的鸡眼睛又变成了一朵朵俊美的花儿,鸡尾却又变成了鱼。不同的动物、昆虫、花草都融进了不同鸡的造型之中,这些剪纸艺术绝唱式的作品,成了她与这个世界的最后对话。

创作班结束三个月后,心脏病和肺气肿并发的张芝兰病情一天天恶化。1992年腊月初八夜里,张芝兰拉着小女儿樊晓梅的手说:“以后不要铰花了,这活儿太累人了,也改变不了你的生活,别指望它能给你带来什么,今后找个人家嫁了算了。”弥留之际,张芝兰紧紧拉着晓梅的手,满脸泪水地说:“我走了,你怎么办呀?哎!当初不要你多好……”此时的张芝兰,似乎在自己痛苦的同时,也更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这位先知先觉的母亲,似乎在20年前就知道自己的宝贝小女儿今天的境遇和在民间艺术之路上的艰辛,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人们也不难理解在晓梅出生时张芝兰把她扔进尿盆的举动,只是面对生命的丰富多彩和其中的艰辛,我们无法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母亲对小女儿晓梅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是真的,而女儿

在自己离开人世时还没有长大成家,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幸幸福福一辈子,会有什么样的苦难与不幸,这是母亲最大的牵挂。这牵挂是撕心裂肺的,张芝兰带着这撕心裂肺的牵挂,紧紧拉着晓梅的手走了。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樊晓梅是张芝兰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作品,但我们更惊悚母亲对生命的感悟,也许,她在世时已经知道了爱女往后的路和这路途的艰辛与无奈。

母亲的逝去,也是爱的离逝。只上过一年初中的樊晓梅和父亲相依为命,用心照顾年过60的父亲。在日常的生活里,失落了母爱的她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同时也急着寻找方向,十几岁的她竟然时常一个人步行60余里的山路到甘泉的三姐家。不久,她又到了黄陵的大姐家里,帮着贩卖小米的大姐做饭,打理家务。后来大姐夫又把她送到自己在西安的表妹家。母亲离去两年多的日子里,剪刀和红纸始终伴着樊晓梅,也许她将剪纸当作一种在苦闷徘徊的日子里的慰藉。从8岁起就随母亲学剪纸,13岁时独立创作,14岁时随母亲走进县文化馆创作班,她已经和剪纸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了。重要的是剪起剪纸,就好像母亲又回来了,就坐在自己身边。

在大姐夫的表妹家里,樊晓梅剪一些剪纸,让姐夫的表妹拿出去卖,以补家用。两个多月后,她借了辆自行车自己骑着在西安城里转,希望找到一份工作。一天中午,转累了的她想休息一下,坐在一个公园门口草坪上的她看到旁边有一张别人丢弃的报纸,就随手拿过来翻了起来,她看到这张报纸上刊登的一则“西安市秦王宫招聘民间艺人”的消息,其中有剪纸项目。

也许是冥冥中母亲在帮她,也许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吧,晓梅的这一翻,翻开了她人生新的一页。

她顺利地在秦王宫上了班。在大型旅游、影视基地秦王宫民间艺术村的陕北窑洞里,她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朋友。1995年10月,在已是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部陈山桥的推荐下,她走进了陕西电视台一台晚会,在晚会上剪“陕西八景”。此后,她的作品在国内一些民间艺术大赛上获奖,也有了许多为电视剧、大型晚会剪制剪纸道具的机会,她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和技艺也在突飞猛进。

在她认识的各色朋友中,山东青岛警察都

卫东(艺名鲁汉)应当说是她的贵人。这位山东大汉对她的帮助非常大,特别是在她对剪纸艺术产生动摇准备放弃,回延安过轻松日子时,侠骨柔肠的鲁汉用书信开导她、安慰她,使她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也是这位山东大汉邀请她参加了陕西之外的第一次艺术节——青岛糖球艺术节。还是鲁汉向著名民间美术研究编辑家左汉中推荐,才有了《樊晓梅,一个安塞姑娘的剪纸故事》一书的出版和她知名度的扩展……

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方朋友、师长们的帮助扶持下,樊晓梅迎来了她艺术生涯的春天。1998年6月25日,二十来岁的她成为安塞剪纸艺术家中出国表演访问年龄最小的人,她还没有从日本访问表演42天的喜悦与激动中走出来,又迎来了在西安古城墙上为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表演剪纸的机遇。

她被安排在克林顿走上城墙的第一个展位。晚上七点左右,克林顿一行踏过一阶阶石台阶,一走上城墙,迎面樊晓梅那些琳琅满目的剪纸就吸引了他:“这是什么?这就是剪纸吗?真漂亮呀!”在克林顿的赞许声中,樊晓梅的手尽管有些颤抖,但她还是非常娴熟地为克林顿剪出了一只王气十足的老虎,同时送给他一套12生肖剪纸。看着现场剪出的老虎,克林顿一家全乐了。事先知道克林顿的共和党与民主党的“驴象之争”的她,又把一幅自己创作的《老汉牵驴》送给克林顿,克林顿更高兴了。问她要不要钱,樊晓梅说:“不要,是我送你的。”他连忙竖起大拇指说:“OK,我回去一定留着它,中国剪纸真是了不起!”樊晓梅还送给总统夫人希拉里一套十二生肖剪纸,最上面的是一只乖巧可爱的兔子。非常喜欢剪纸的希拉里也高兴地大加赞许。

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古埃及、德国、伊朗、美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等国家、地区,她飞来飞去,有时,一年就要去台湾几次,一去就是两三个月。如今,出国对樊晓梅而言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她也没有了昔日出国的那种激动和兴奋,她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和艺术修养,创作出更好的剪纸作品。尽管她到国外去是办剪纸展览,剪纸表演和教学活动,尽管她在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地的许多高等学府和国内的中南大学等处多次举办了专题讲座,而且台湾一家文化公司还为她策划出版了一套《樊晓梅剪纸技法》,别人把她当专家、称她为“大陆的剪纸皇后”、“来自黄土地的剪纸皇后”,但已著书立说的她知道仅上过一年初中的自己的水有多深,缺什么东西。

2006年9月,经过争取,她自己花费8万余元来到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系进修,一年的时间里,她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中央美院教授乔晓光的门下,认真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民间艺术和美术造型等知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2008年,她因自己在民间剪纸艺术中的突出成就和成绩,光荣当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她还有多幅作品在国内的各类大奖赛上获奖,但樊晓梅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进修。她知道自己本是一朵山丹丹,要想成为自己更喜欢的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是艰难的……

如今的樊晓梅,早已不是西安秦王宫里的那个陕北俊女子了,她现在在西安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也有了自己的民间美术工作室,并且这个原本只上过初中一年级的陕北山里女孩子,现在是吉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老年大学的客座教授,给这些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讲授民间剪纸艺术。但已年过三十的她,如今还形单影孤地一个人在异地他乡奋斗着,个中滋味别人不好想象,但她自己心里明白。

追寻着如明明净净的蓝天一样的剪纸梦,希望自己嬗变的樊晓梅,虽然还没有成为一朵国色天香的牡丹,但她也绝不是陕北山沟里背洼洼上的那朵山丹丹花了。

樊晓梅的路还很长,这路上的故事与传奇也一定不少,我们不敢奢望今后的她只有顺利没有坎坷,只希望她能完成从山丹丹到牡丹花的嬗变……

新闻推荐

总人口3900万接待了2850万!国庆假日陕西接待了“多半个陕西”入游

新华社西安10月8日专电(记者杨一苗)今年国庆假日期间,陕西省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2850.35万人次,相当于涌进了“零点七个陕西”(陕西总人口3900多万),同比增长30.72%,旅游总收入136.23亿元,同比增长36.35%。...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