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女人的力量 (长篇小说连载) 袁晓峰

咸阳日报 2013-01-08 23:43 大字

前言

早就有个念头,写一本关于中国女人的书。当我把这个想法说给朋友们时,他们的反应几乎都是瞪大眼睛看着我:“晓峰,一个大男人,你写一本关于女人的书?开玩笑吧!”20年前,我几乎遇到相同的眼神,相同的疑问。1992年,我打算成立医药保健品厂,专门生产妇女保健用品。听到这个消息,许多朋友都奇怪:“晓峰,你一个大男人,怎么会搞起女人用的东西啊?”要回答这两个看似相同的问题,还得从20年前说起。1992年是中国一个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吹散了发展道路上的迷雾,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从那时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子更快。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2年以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下海”办公司?这都是当时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大背景决定的。

我也是当年千千万万“下海”办公司中的一个。为什么我会选择做妇女保健用品,这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关。其实,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我的老家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咸阳地处关中,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以“天府之富饶”而闻名。但是我出生后,正赶上“文革”。从懂事开始,庄稼地里就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标语,我从小饱尝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等长大成人,走的地方多了,我庆幸,不管怎么样,关中地区还算是好的。往北走,那陕北才真是穷得叮当响。上高中时,“商品经济”成为报纸上的热门新词,社会上搞贩运、做买卖的人多了起来。当时,县上最大的乡镇企业家经常到学校搞捐赠,在学校千人大会上讲话。我与几个儿时的伙伴商量,咱也做点生意,挣点零花钱。说起来寒碜,我收过破烂,寒暑假经常去卖水果。每天一大早,我们推着装了300来斤水果的车子,从泾阳出发,过咸阳,一路往西安赶,返程时又从西安买些日用品到泾阳卖。一来一回能挣个一二十元,这在当年,顶得上一个干部半月的工资了。忙活了一阵,小赚了一笔。但这买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琢磨着换一个路子。听人说贩运药材有利可图,于是我跃跃欲试投身其间。但那时,国家的政策对药材生意还没放开,我觉得风险太大,就此收兵。几个月的药材买卖没挣多少钱,但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是我无师自通,喜欢上了药材,也掌握了不少与药材相关的知识。二是我走出了关中,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了解到了更多农村人缺医少药的现状。为找到好的买家,我曾去了趟陕北,听人说那里药材资源少,把关中的药材运过去兴许能卖个好价钱。到延安、榆林转了一圈,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陕北的穷困超出我的想象。一位老人听我说要往那边贩药材就直摇头:“咱这儿穷啊!饭都吃不饱,哪有钱瞧病吃药。”老人的一番话打消了我原来的想法,但他讲的故事直到今天我一直记得。这一段经历在我的潜意识里种下了日后做妇女保健用品的种子。

我要做点什么,我又能做点什么?伫立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陵前,我细细琢磨那举世罕见的无字碑,深深冥思女人对历史的贡献和历史对女人的不公,阵阵酸楚袭上心头。我徜徉于月色迷人的泾河边,心中默念:太阳奉献给种子,种子奉献给大地,我到底用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登上唐代医学大师孙思邈长眠的药王山,我怀着虔诚怀着敬仰长时间抱拳鞠躬,对着《千金要方》碑石,斟字酌句,笔记脑思。

潜意识中的想法苏醒了,我要为受妇科疾病困扰和折磨的母亲们、姐妹们解除痛苦。我一头扎进典籍中,啃《周易》,啃《永乐大典》,啃《医宗金鉴》、《产经》、《内经》、《诸病源候论》……并带着以前收集的方剂和自己思考的心得多次请教相关专家。数月下来,我累得脱皮掉肉,瘦了一圈。38味中药,3月8日又是妇女的节日,是巧合还是天意?”三八妇乐“——造福于女性的创新保健品诞生了!20年前的”三八“妇女节,我把”三八妇乐“作为节日礼物奉献给了我的母亲、我的姐妹们。我发明了”三八妇乐“,”三八妇乐“也成就了我。我骨子里那不安分的本性又躁动起来。我想写一本书,关于女人的书。这倒不是我还想圆文学梦,我已年过不惑,又操心公司的经营,再想写出惊人之作,已绝无可能!

我写书的想法首先来自于我的事业的特性:关注女性,关爱女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生活,包括健康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天翻地覆”,用来形容这二三十年中国的变化确实不为过。但“这世界变化太快”,也给当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性带来了很多困惑,产生了很大压力。在普遍贫穷年代,贫穷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丰衣足食,“富裕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上学、就业、婚姻、家庭、名车豪宅、名利奢华……种种问题、挑战乃至诱惑接踵而至,女性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似乎比男性更多。从女性地位和命运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是不是真正进步了?这是萦绕我心头的一个问题。

我这个想法还来自于对历史的梳理和思考。从小喜欢读书的习惯在我投身商海后依然没有改变。说不上”手不释卷“,但利用可能的时间多读点书的习惯,这20年来我一直坚持着。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更久远的历史尚缺少典籍史料,从周朝的《诗经》时代开始,历经秦以后的封建王朝,到民国肇始,再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脉络:尚能做“女人”的时代——是“女”人不能做女“人”的时代——做女“人”而不像“女”人的时代——今天回归到做“女人”的时代,拥有了做人的权利,做女人的权利。

这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

遵循这一脉络我围绕中国女性地位和命运的历史演变,以大历史观来思考和解析这个问题。这个大历史观是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著作中得到的启发。当然我的宏大叙事是以历史人物、历史细节作支撑的。所谓“历史存在于细节”之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究竟做得怎样,还请读者们评价。

书归正传,就从《诗经》时代开始吧。(C)(5)

(作者系陕西三八妇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闻推荐

牵挂一只鸟韩景波

一只火鹞鸟栖居我家屋檐下两年多了。两年前的一日打扫卫生,发现在台阶边的一个地方有些鸟的粪便,我没在意。后来在那个地方见鸟的粪便多了,就抬头看,原来在粪便顶头的屋檐下有电视光缆从外面来,在檐椽...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