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献礼十八大 我的这十年之百姓记忆

咸阳日报 2012-11-12 23:46 大字

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叶亚琴

一个市民小家庭——

日新月异的生活变迁

本报记者 杨波海 文/图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扶持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如果没有咸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十多年来我们这个小家庭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可以说,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还是孩子的上学环境,真是一天比一天好。有时候回头一想,真像做梦一样。”10月20日,记者如约来到韩英海、黄秋艳夫妇家,在宽敞明亮、布局考究的客厅,面对记者的采访,夫妻两人争相倾吐着自己的心声。

“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打拼,2011年8月,韩英海、黄秋艳和女儿一家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而且是一步到位。他们在秦皇路买了一套面积158平方米的住房,外带80余平方米的观景凉台。黄秋艳说:“那天搬到新家后,老觉得好像不是自己的家,好像住的宾馆,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这种感受,源自于他们一家过去住房的艰难与不易。1996年,黄秋艳与韩英海结婚,当时家里住房紧张,他们的新房是一间租来的18平方米的平房,唯一添置的是一副双人床垫,做饭用的蜂窝煤炉子只得放在门外,当作露天厨房。那时两人就常想,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房子。起初,黄秋艳卖菜,韩英海打工。1998年,具有扎实书画功底的韩英海办起了少儿书画培训班。1999年,他们搬出了那间狭小的新婚租房,在东道巷租了一处两层楼房,一层50平方米一家三口居住,二层作为书画培训教室。学生到教室必须经过人住的房间,很不方便。每年冬天,客厅(也是过道)生的炉子,既烤火又做饭,但卧室依然冰冷难寝。过了不久,黄秋艳学了字画装裱技术,办起了书画装裱门市部,夫妻二人相互协帮,珠联璧合,家庭事业从此开始走上了不断发展的轨道。2007年秋天,他们又在抗战路租了一套三居室单元房。单元房主对房间进行了装修,留下了成套的家具。黄秋艳说,即使还是租的房子,她当时也很满意很欣慰,因为这时候咱已经有钱能租住这样的房子了,所以她很珍惜,每天都要把地板擦得闪闪发亮,把家里收拾得整洁温馨。

去年夏天,黄秋艳、韩英海和女儿一家三口终于住进了自己的新房,生活设施和用品都是新添置的,一应俱全,家具是实木的,沙发和床是时新的,厨具、洁具是牌子的。一家人不仅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居室,韩英海也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画室,女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学习,再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了。短短十多年,一家人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拿黄秋艳的话说,真像做梦一样。

“真像芝麻开花,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不仅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黄秋艳告诉记者,前些年,早餐总是凑合,咸菜馍老三样;现在也讲究营养了,牛奶鸡蛋不断。过去午饭是一碗面,现在也逐渐习惯吃米饭,炒几个菜,营养结构更有利于健康了。过去喝的是自来水,现在喝的是纯净水。过去连人的吃喝都顾不过来,现在家里养的宠物猫、名贵花和鸟儿。过去为女儿买个复读机都要划算再三,现在一家就有两台电脑……

说起生活的变化,黄秋艳真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她感慨道:“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啊!”一旁的韩英海不无幽默地抢过了话头:“我来总结一下,就是:吃饭讲营养,生活讲健康;抱的是宠物,养的名贵花;喝的纯净水,饮的功夫茶;听的是鸟语,闻的是花香;用的是电脑,赏的是文化。”他还告诉记者,过去夏天晚上睡觉,床头开着风扇,他的腿关节都落下了风湿病,现在,每个房间都装有空调,即使闷热的夏天,在家里也会感到如沐清风。

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正上高二的女儿韩汉卿也有着切身体会。过去她回家写作业连一张课桌都没有,茶几、床头、爸爸的画案都是她的课桌。现在不仅有了自己的房间,而且还有了自己的电脑。过去买辅导书要讲价钱,贵了就干脆不买,现在需要什么就买什么。

“感谢这个时代,使我的事业也小有成就。”

韩英海告诉记者,多年来,除过出外写生或者参加活动,他每天晚上都要坚持作画或者临帖学习到深夜两三点钟。而十多年前,韩英海仅仅是个书画爱好者,在咸阳书画界还名不见经传,正是凭着这股钻劲和狠劲,现在他已成为海峡两岸书画联谊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咸阳市美协副主席,成为陕西省具有创作实力的青年画家,得到王西京、万鼎等画坛名家的肯定和称赞,其画作在省内外受到收藏家的关注。《书画报》、《中国收藏》等杂志等都为他的作品刊登过专版。也就是在记者采访的先一天,中央电视台《收藏家》栏目向他约稿出作品集。

韩英海认为,这些年家庭生活的变化,直接原因是自己在书画事业上的进步发展,而事业上的成功仅靠个人努力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给予人们发展的宽松环境、政策扶持和成长空间。他不无动情地说:“感谢这个时代,使我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使我们家在仅仅十多年间一步一步过上了好日子!”

黄秋艳告诉记者,现在这套房子办了10年按揭,仅月供就要5700元,但她不怕,只要继续努力,她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C)(5)

相关链接

近十年来,随着咸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咸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递增:从2002年的6724元到2011年的22224元。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2年的3.3倍。

采访手记

采访韩英海、黄秋艳和他们的女儿,倾听他们如数家珍的叙述,见证他们一家十多年来生活的巨大变化,记者也不时受到感动,感到欣慰。

“一滴水中见太阳”,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生活的变迁,见证了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的辉煌成就,见证了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光辉历程,见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

面对这些,我们唯有珍惜,珍惜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大好局面,珍惜和谐、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唯有继续奋斗,继往开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个农村普通家庭——

别样的生活同样的精彩

记者 孟利明 文/图

2002年,叶亚琴两口子从农村来到咸阳开始打工,2008年在礼泉县城买房,从维持家计到稍见宽裕,他们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和许多城市的建设者一样,在经历了辛劳和汗水后,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彩虹。而叶亚琴家的奋斗历程无疑成为新一代农民创业史的一个缩影。

“你要啥,豆浆、包子、肉夹馍都有……”随着一声声亲切的招呼,叶亚琴开始了她一天的生意。

每天凌晨4点起床,9点收摊,这一切周而复始忙碌的生活,让叶亚琴觉得虽有些辛苦,但过得很实在。如今能和老公同在市内一家早餐公司上班,她觉得总比在礼泉农村的家里要强得多。

叶亚琴已经在礼泉县城买房,每月近一千元房子的月供,孩子正上小学,老人们的生活还得补贴些,“虽有些紧巴巴,还算过得去!”简短的话语,透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朴素追求。

叶亚琴的老家在礼泉县建陵镇,原先家里有5亩地,在全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时,他们也跟随形势全部种上了秦冠苹果,起初的收益让许多人垂涎。但近年来,由于树龄老化,销路困难,他们就将树换头成富士,但旱腰带缺水难以灌溉,效益并不乐观,年景不好时,还得贴赔全家人一整年的劳力。

看着果子卖不上价,叶亚琴家就将所有的树砍掉种上了葡萄。同样是灌溉缺水的问题,加之葡萄的作务强度并不比苹果低,他们家在葡萄的种植上并没有刨出太多的效益。

“到城里打工挣钱去!”他们萌生了到外面世界寻求的想法。为了能照顾家人,两口子选择在咸阳打拼。

于是,2002年,只有高中毕业的他们迈进了城市的大门——在咸阳彩虹集团当操作工,租住于城中村一间民房,他们开始了新的城市生活。

“开始刚进这家企业效益还可以,每月我俩一人800多元,除去房租等日常开销,我们每月都能攒上一部分。但到2007年,厂里放假时间长了,工资也少了。”为了维持生计,叶亚琴的老公辞职,并买了一辆面包车跑起了拼座,而叶亚琴还是留在厂里。

老公的生意并不好做,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回来,每天穿梭于西安和咸阳之间,风里雨里从不停歇。有时叶亚琴也会搭手帮忙,但两口子明白,拼座并不合道路运输的规范,不是长久的生计。

2009年,由于厂里长期放假,叶亚琴辞职。而这时,他们刚在礼泉县城买下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买房那时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曾矛盾万分,但回过头一想,没压力就没动力,牙一咬就买了,本打算在咸阳买来着,可实实在在拿不出那么多钱。”叶亚琴话语中几丝无奈。

“但我们奋斗总算有了个目标!而且现在已经住进去了!”突然转折的话语,洋溢着欣慰,更洋溢着满足。

就在她辞职的那时起,有人介绍给老公在早餐公司上班。叶亚琴给老公准备停当后,自己回到礼泉着手装潢房子,并且将父母接到县城。

“那时娃他爸一月2000多元,我得照看老人、孩子,而且我们装修还借了一摊子,仅凭老公挣得那些,真是紧张。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再不上班,恐怕就揭不开锅了。”随后,叶亚琴张罗着在市区找工作。

实际上,工作并不好找,一些用人单位不是讲文凭就是要经验,面对多次碰壁,叶亚琴并没有灰心,每天都会留心招工信息。一天,在看到老公单位要人的消息后,她喜出望外,“我们上班还可以有个照应!”

就这样,叶亚琴顺利地成为早餐公司的一名员工,每天早上她都会驻守在彩虹转盘的一顶遮阳伞下,伴随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和招呼,她给过往市民带来新鲜、可口的早餐。

如今,儿子已经上一年级,她会找空回家干些农活,并且要为父母买些日用品,在叶亚琴看来,有老有少,他们两口子忙忙碌碌,这是她最大的满足。

“这么多年磕磕碰碰,我想明白了,咱老百姓不求有万贯家产、有车有房,只求过得实在,过得踏实,有个取之有道的生活来源,有生活的奔头就可以了,其他的我都觉得无所谓。我也不觉得我比谁过得好,比谁过得差,有自己的活法就可以了!”她快人快语总结说。

叶亚琴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透出一个老百姓真正的生活意义……

采访手记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直在做“你幸福吗”这个即兴采访节目,当那些普通劳动者说出他们“想挣更多的钱为家里时”,我们感到了一种最为真实、最为亲情的答案,他们是普通的老百姓,在面对这个具有综合指标而又复杂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少了世俗、多了真切的成分。

如同我与叶亚琴采访一样,这个从农村家庭走出的妇女直接而干脆,不假思索,直截了当。尽管他们的生活清苦而劳累,尽管他们的愿望朴素而真诚,尽管他们的收入微薄而“隐秘”,尽管他们的话语简短而有力。我想,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在如此多的变迁背后,他们以能力开辟出自己的生活天地,这才有着让人感动、欣慰的别样色彩。(C)(5)

新闻推荐

咸阳您的文化在哪里? 山岚

“咸阳,文化是您的根!”“咸阳的文化在哪里?”众人如是说,语惊我心。咸阳果真没有文化吗?那么,传承了上千年的大秦文化又是何时遁迹的呢?不用翻阅史料就能断定,那些曾经辉煌于世、气势如虹的璀璨文化被不...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