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进城:别问我来自何方——农村发展三大难题调查 陕西日报记者 康传义 沙莎

延安日报 2012-03-13 23:13 大字

对于数以亿计的外出务工人员来说,一方面是背井离乡,常年在异乡的城市生活,他们怀揣着对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均等机会的强烈诉求;一方面却又在是否要进城落户这个问题上面临艰难抉择。看似矛盾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需要社会管理者深思的社会难题,这个难题亟待破解。

自从年后进入公交公司后,几乎每天早晨不到5点钟,公交车司机魏弢就早早起床了,在进行完简单的洗漱之后,他从位于城中村的出租屋步行半小时来到公交中转站,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今年28岁的魏弢是一位典型的80后新生代农民工,自从初中毕业拿到驾照之后,他就离开了长安农村老家,开始在西安打拼。开过挖掘机、渣土车和公交车的他,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自己也记不清换了多少次工作,搬过多少次家了。

虽然已经在西安打工近十年时间,但在进入公交公司之前,由于种种原因,魏弢一直没能参加任何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令他高兴的是,今年春节进入公交公司后,自己的各种保险终于有了着落。虽然户口现在依然还在农村老家,但有了各种保险之后,还是让他心里踏实许多。对于今后的生活,魏弢说,再过几个月之后,自己的龙宝宝就降生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工作能够稳定下来,收入能增长快一些,孩子能享受到好的教育,一家人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不再来回搬家了。

不只是魏弢师傅,在城市中稳定下来已经成为全国2.5亿外出务工人员的共同心愿。然而,由于城乡两元化管理体制,大量背井离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给当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很难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孤独地游走在城乡之间。

城市:我该如何拥抱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与农村相比,城市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在就业、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服务要远远地好于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也正因如此,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统计显示,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逐步增加,截至目前,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5亿。

然而,对于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他们在对城市满怀一腔打拼热情的同时,却也怀揣着很多担忧和不安。发出“城市,我该如何拥抱你?”的感慨。

家住宝鸡农村的陈虎目前在西安市区一家快递公司工作,每个月的收入不到3000元。对于自己的收入,陈虎认为还是低了些。他算了一笔账,每月房租、水电费至少要500元,吃饭、交通等各种费用每月至少要1000元,再加上其他必要的开支,每个月辛辛苦苦干下来,基本上就存不下啥钱了。

陈虎目前的生活现状在外出务工人员之中很有代表性,中华全国总工会曾针对全国1亿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其中,对于他们的生活现状是这样描述的: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户籍,在异地城镇工作。青年农民工有六大问题亟待破解,包括整体收入偏低、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工作

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

“要在城市稳定下来,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地方住。但从目前来看,依靠自己的收入,要在城市里买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自己又没有城市户口,按照现在的政策,很难享受到城市保障房。”陈虎说。

不仅是难以享受保障房,对于陈虎来说,由于户口依然在农村,他难以享受到的还有就业、社保和养老保险等各种公共服务,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陈虎这样的在外务工群体来说,即使身体已经进入城市,心却还是难以真正融入城市。

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要对全国城镇化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规模进行总体预测和制定总体目标。全国每年应至少解决400万符合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确保他们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

让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政府在行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更是明确提出: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落户:想说爱你不容易

陕西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据统计,在全省2700万农村户籍人口之中,有64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其中80后和90后占据了较大份额,达到了390万人次。为能够让这些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享受到城市平等的公共服务,陕西省进行了以户籍改革为代表的各项配套改革,其中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重点。

为有效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以“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的原则,规定农民可自愿选择是否进城落户;选择享受城市政策待遇的实行城市居民制度,本人和随迁人员享受城镇居民待遇;选择享受农村政策待遇实际已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实行城市居住制度,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实现600万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奋斗目标。

不仅是陕西省,全国很多地方都纷纷降低门槛,为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市民。然而,在政府积极推进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并为此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却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机遇,表现出了犹豫不决,提出:进城落户,想说爱你

不容易。

“虽然由于户口等原因,享受不上保障性住房等城市的公共服务,但是要真让我把户口马上转移到城市里来,我还是要好好考虑考虑的。”陈虎说,“虽然我现在在城市生活,但是工作和收入却不很稳定,再加上自己的技能又不高,万一真的转变了身份,回不去了怎么办?毕竟在农村老家保留一块宅基地,一份责任田,还能够成为最后的退路。”

陈虎的想法在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中很具代表性,对于常年在外务工的他们,由于知识、技能和观念等原因,对于在城市扎根缺乏足够的信心。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本服务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和城市的“福利鸿沟”呈现逐年缩小的态势,为了不失去在农村的各项福利政策,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些大学生考入大学后也不愿意将户籍迁入城市的现象,这在十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户籍改革要改什么?这要先回答‘城市户口\’意味着什么?随着就业市场化,与就业相关的各种社会保险,即所谓‘五险一金\’,逐渐开始与城市户口脱钩。因此,雇主如果为其雇员上了这些保险,则不管后者是否有本地城市户口,都可以享受。特别是最近跨区养老保险接续政策出台后,这一点更不成问题。”在谈到落户问题时,一位网友这样说。

对于数以亿计的外出务工人员来说,一方面是背井离乡,常年在异乡的城市生活,他们怀揣着对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均等机会的强烈诉求,一方面却又在是否要进城落户这个问题上面临艰难的抉择。看似矛盾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需要社会管理者深思的社会难题,亟待破解。

破局:敢问路在何方

如何让外出务工人员真正享受到公平的城市公共服务,也成为今年正召开的全国两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提出,城镇化的过程不能被简单地复制为“户籍”的变化。对于2.5亿在外务工的庞大人群,要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提升城镇化质量,让进城农民得到平等的权利和公共服务是关键。

“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户籍制度改革同样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把农民工转为城市户口与土地、宅基地挂钩。”在全国两会上,苏荣代表说,“农民进城达到一定年限,有了稳定的收入和生活后,自然会放弃农村的土地和宅基地。如果我们为了增加注册的户籍人口,把变为城市人口和宅基地、承包地挂钩,这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做法,是不牢靠的,也有可能形成反复。”

为了能够让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陕西省在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践过程中,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坚持把维护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打破常规,大胆改

革,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扶持就业方法。

以渭南为例,该市在推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时候,对宅基地和承包地,无论“单放弃”还是“双放弃”的进城务工人员,都可以进城落户,并给予三年过渡期。进城务工农民在求职、考试、招聘、录用和参军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农民工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进城落户农民既可以选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可以选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将进城就业和落户农村居民住房纳入住房建设规划,在住房保障上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要求各级公办中小学校按照“免费就近入学”的原则,无条件接受学区内进城就业和落户农村居民子女入学,严禁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

不仅是城市居民的待遇问题,长期致力于农村问题研究的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健康认为,农民进城根本的驱动力在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于就业和农业结构的非农化,为进城务工人员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才是真正的最根本的推动力。不解决就业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就无法乐业,更无法安居。

对此,已经进城落户的刘新云感受最深。刘新云原来是浦城县兴镇村的村民,2010年就在政府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扶持下,转为了城镇居民。现在在县城开了一家西北工具螺丝五金部,日子过得风风火火。

“进城后,政府为了解决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问题,先后组织我们参加了电脑培训和创业培训,之后我还申请到了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进城后,对今后的生活更有规划,思路也更清晰了,感觉日子也更有奔头了。”谈到进城后的感受,刘新云说。

“现在看,推进农民进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在大量地向大中城市集中。其实,要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更应重视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小城镇建设。”王健康建议,“小城镇和县城最大的优势是进城成本低,无论是买房还是生活物业、交通的成本都要比大中城市低得多,如果进城务工人员在小城镇也可以享受现代的生活和好的公共服务,相信会有更多人还是愿意到小城镇去的。”(据《陕西日报》)

要解决农民进城“人进心难进”问题,归根结底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变“二元”为“一元”,让进城农民得到平等的权利和公共服务。

——林而达

只有子女稳下来了,生活稳下来了,人才能稳下来。要为进城农民工等人群在就业、子女入学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问题上提供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户思社

农民工,究竟是一个身份还是一个职业?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是否还是实质意义上的农民工?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公民已经不在乎他究竟是市民还是农民工身份了。

——成永

说句心里话,背井离乡并不是大多数人的首选,但是到条件更好一点的地方去生活是每个人的首选,农民进城其实也并不是国家的首选,把农村变成“城市”,让农民就地变成市民应该是农民最喜欢看到的。

——乡亲们啊

目前城市户口主要意味着由城市政府所提供、与城市户口相联系、具有排他性的三项公共服务: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服务、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的补贴性住房安排以及城市公立学校平等就学权。明确这一点,户籍改革就既不像一些城市和省份进行的所谓“户籍改革”那么简单,也不像一些意见认为的那么复杂,只要解决流动人口在本城市的低保、子女就学和住房保障问题,户籍改革就取得了突破。

——网友

新闻推荐

最年轻正教授研究员 一周·发现

20日,中南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2010年8月,酷爱数理逻辑...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