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接第三版)以北部八县区为重点,建设50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发展舍饲养羊养牛,羊子存栏80万只,牛存栏20万头。
提升棚栽业。坚持改旧与建新并举、川地与山地并重,围绕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优质蔬菜产业带和一批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大县,蔬菜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5万亩,蔬菜总产150万吨。加强蔬菜新优特品种和高新技术推广,以安塞、宝塔、甘泉、子长、延长等县为重点,建成年繁育1000万株以上育苗中心8个,新、优、特品种覆盖率达到70%。积极发展大棚花卉、育苗、水果、菌类、养殖,拓宽棚栽产业发展空间。建成安塞、甘泉、宝塔三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竞争有序的蔬菜批发市场。
(二)积极培育区域性特色农业
实施百万亩红枣、核桃、花椒提升工程,扶持发展酥梨、园艺、烤烟、中药材种植等区域特色产业。新增名优干杂果经济林30万亩,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1600亩。“十二五”末,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35万亩,产量20万吨。稳步发展花卉产业,建设宝塔区以盆栽、鲜切花、切叶、观叶绿植为主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黄陵县以菊花、月季为主的四季花卉生产基地。建设1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吴起等县为主,探索发展生物能源原料种植业。扶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绿化苗木和景观大树培植产业。
(三)加强农业基础能力建设
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80万吨左右。建设100万亩玉米、100万亩薯类、100万亩名优小杂粮生产基地。加强农业主导产业集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作业条件。实施土地整理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淤地坝等工程,建设50万亩沟道高标准农田,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推广各类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30万台(件)。建设一批粮油仓储设施,增强收储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运用,发挥气象为农服务作用。健全农业技术服务、动植物病害防疫防治、农业防灾减灾、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和农业信息服务六大体系,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依托农副林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培育壮大苹果、红枣、杏仁、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制造龙头企业,打造白酒、黄酒、醋品、果汁、果品、果饮、豆腐干、肉联屠宰等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提高蔬菜、水果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扶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储藏增值产业。落实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领办兴办绿色有机农业企业。引导中小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和知名品牌创建。年经营收入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户以上,农产品销售能力占到全市生产能力的45%以上。扶持延安果业集团上市融资。
(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产业协会,在组织农资供应、农技推广、产品营销、价格谈判、权益保护等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支持合作社开展小额融资、承接农业项目、组织农超对接等活动,促进合作社向资产、技术、营销综合合作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互助合作资金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十二五”末,全市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全部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合作社专业生产基地60%以上通过有机或绿色认证,所有合作社注册有自己的品牌,拥有农产品加工、储藏、营销等经营实体。
专栏3:
“十二五”绿色产业发展“33155”工程
300万亩高产粮食基地建设:建设100万亩玉米、100万亩薯类、100万亩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80万吨。
30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建设:以面积北扩、有机建设、储藏增值为重点,“十二五”末全市苹果面积突破300万亩,总产量达到280万吨。建成有机苹果基地50万亩,其中通过有机认证20万亩。
100万亩优质干果经济林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红枣12万亩、核桃14万亩、花椒2万亩,总面积分别达到56万亩、44万亩、23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13万吨、4万吨、1万吨。
5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设施蔬菜2万亩,设施蔬菜累计达到25万亩,露天蔬菜累计达到25万亩,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150万吨。
500万头家畜养殖基地建设:按照果(菜)畜沼结合和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建设,“十二五”末,猪、羊、牛饲养量分别达到400万头、80万只、20万头。
三、做强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重点,强化文化旅游产业“首位经济”地位,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带动提升全市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
繁荣文化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延安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发掘传承陕北信天游、秧歌、腰鼓、剪纸、唢呐、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一县一艺一品”地方特色文化。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文化艺术创作,壮大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扶持健康向上文化,抵制低俗腐朽文化。以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为方向,进一步提高传输质量,实现调频广播信号全覆盖,推进有线电视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加快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电影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建成延安博物馆和电影院,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和影剧院,重点镇有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城市和农村新型社区有文体活动站(室),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完成第二轮市县地方志书编纂任务。加强文物保护和田野文物管理。
发展文化产业。树立文化经济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品优势转化,培育文化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资源整合重组,打造“延安保卫战”“、陕北民歌大舞台”、“延安颂”、“舞动延安”等文化旅游品牌,实施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产业园、红色文化影视基地和演艺基地、长征主体公园、黄河文化主题公园、黄帝文化园、安塞黄土风情文化园、东方红大剧院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数字动漫、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产业多元发展机制,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3%以上,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明显提高。
实现旅游业新跨越。突出“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主题,按照高起点引领、大手笔规划、整景区打造、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加快革命纪念地、黄帝陵、壶口瀑布、南泥湾、乾坤湾、秦直道遗址、钟山石窟、洛川黄土地质公园、黄龙山和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劳山和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及桥山、桥北、吴起省级森林公园等著名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黄河自然遗产观光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地和自然生态旅游地,打造红色主题、黄帝主题、黄土风情主题、黄河主题、绿色主题五大旅游系列产品,形成“两心五片六轴,扇状弹性拓展”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加强革命旧址保护,建设“东方伟人毛泽东”巨型雕像,打造“中国红色旅游之都”。积极推进黄河自然遗产、黄帝陵文化遗产申遗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延安过大年”、“公祭民祭黄帝陵”、“中国洛川国际苹果节”、“延川红枣节”、“壶口瀑布节”、“安塞文化节”、“万花山牡丹节”七大节会,发展乡村旅游农味品尝、垂钓狩猎休闲度假、果园枣林体验观光、古城寨堡和秦晋大峡谷探险猎奇、“市民菜园”、鸟瞰黄土地等特色旅游。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实施旅游景区畅通工程,建立立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旅游快速通道,拓展景区公路通达深度,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建设一批星级饭店,发展大众旅馆、家庭旅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扶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加强旅游环境整治和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和营销网络建设,搞好城市形象、重点景区、重点线路的宣传促销,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提高延安旅游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公众美誉度。促进跨区域联营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互动多赢的旅游协作机制。“十二五”末,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专栏4:
“两心五片六轴,扇状弹性拓展”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两心
主中心:延安综合性旅游中心。
副中心:黄帝陵南部门户型旅游中心。◆五片
革命圣地红色旅游、黄帝文化旅游、黄河自然遗产旅游、黄土风情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五大板块。
◆六轴
西安—黄陵—洛川—延安旅游发展轴、延安—安塞—榆林旅游发展轴、延安—南泥湾—壶口瀑布—山西旅游发展轴、延安—延川—延长旅游发展轴、延安—子长—榆林旅游发展轴、延安—志丹—吴起旅游发展轴。
◆扇状弹性拓展
通过旅游轴带建设和外围旅游圈构筑(外围旅游圈由北部黄土风情旅游廊道、东部秦晋峡谷旅游廊道、南部黄龙绿色生态旅游廊道和秦直道—子午岭生态旅游廊道构成),形成中心辐射、扇状弹性拓展的发展格局。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努力构建支撑第一、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优化、功能增强、增加值高、就业面广的区域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以现代商业组织模式和新型商业业态改造传统商贸物流业,加快流通业态调整和转型,推进流通现代化,把延安建成陕甘宁蒙晋地域重要的物流集散地。重点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三级商贸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商品交易中心和城市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大力实施“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县超工程”、“农超对接”,建设农村消费品快速配送体系和连锁经营网点,消费终端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
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目标,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推动现有市场改造升级和布局调整,建成一批起点高、功能强、辐射广的农副产品、建材、汽车等专业批发市场,做强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科技、创意、信息、商务、中介、会展、再生物资回收利用等生产性服务业。
扶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扶持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社区保安、医疗康复、养老托幼、休闲健身、装饰装潢等产业。提升酒店和餐饮服务业发展水平,扶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餐饮品牌,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第四章 以城镇化为先导,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
把率先实现城乡统筹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导战略,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目标和“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要求,走注重城乡融合互动、以现代新型产业为支撑、城市化成果全民共享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城乡一体化新阶段。
一、提升城市品位,做美延安
“做美延安”要“美”在城市气质庄重典雅、环境赏心悦目、功能健全完善、管理精细科学、品位宜居舒适。按照“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陕北黄土风情文化传播中心和宜居宜业”的城市定位和“传承历史、彰显特色、提升功能、打造品牌”的城市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加快建设,精细管理,倾力打造“民族圣地·红色延安”城市品牌。
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加强老城区保护和建筑物美化,以青灰色和土黄色为城市主色调,彰显古朴庄重的革命圣地特色,把延安建成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按照“中疏、西控、东移、北进、南调”的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安塞、甘泉撤县设区和宝塔区城郊8个乡镇改设街道办,加速中心区与安塞、甘泉两个次中心一体化融合进程,推进方塔、黄蒿洼、城东、河庄坪、南泥湾、姚店六大新区建设,构建“一体两翼六大新区”组团式“大延安”城市发展新格局。2015年,城市建成区达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0万人,实现由中等城市向大中城市的转变。
提升城市承载功能。按照“过境分流、沟道环通、两岸双行、人车分流、增加密度”思路,加强以三川交汇处为起点向外放射的主次干路与支路建设,建成“环线+Y型放射主干道”城市路网骨架,提高城市路网承载能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农民新村、旧城改造、高档商住区“四大人居板块”建设,实施七里铺、南关街、杨家岭沟、二庄科沟、西沟、文化沟和城中村整体改造,加快解决山体居民集中居住和进城农民住房问题。实施自来水深度净化、东川水厂和王瑶至红庄水库输水管线建设,改造延伸自来水管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0%。延伸燃气管网,城市供气能力达到7000万立方米,燃气覆盖率达到96%。实施大唐城东和南区集中供热项目,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39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60%。建成姚店、马家湾、河庄坪污水处理厂和市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深化“三山两河”治理工程,以杨、柳、枫为城市主体绿化树种,加快周边山体、城区道路、居民小区、公共绿地绿化,建成5个山体公园,城市绿化率达到38%,实现周边山体公园化。建成延河水景工程,打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宜居城市。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实现“三山”山体点亮,城区主要道路路灯安装率、主要标志性建筑亮化率达到100%。加强城市休闲健身、公园绿地、广场、公厕、停车场、商业街区、批发市场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精品化、服务设施现代化、整体风貌景观化,提高宜居水平。
推进城市科学管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系,健全市民投诉机制和治乱处罚机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加强场站建设和设施配套,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覆盖面,减少路网交通负荷,到2015年,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0标台,以300米为半径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创新城市建设投资机制,积极推行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通过产权置换、有期有偿经营等形式,出让部分公用设施的经营权和产权,引进有实力的公司、财团,投资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在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本、吸引外部资金和土地经营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打造智能城市,提高城市科学管理、精细管理水平。
二、突出区域特色,做强县城
“做强县城”要“强”在承载产业功能强、吸纳就业功能强、宜居宜业功能强、带动集镇功能强。根据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完善县城发展建设规划,把县城打造成产业集聚度高、人口承载力强、功能设施完善、辐射集镇乡村的新型县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扩大县城规模。积极推进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调整,争取子长、黄陵、洛川撤县设市,完成县城所在镇改设街道办,拉伸县城框架,扩大建成区规模。按照城市标准建设县城,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实施,加快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热、公园绿地、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宾馆酒店、商业街区等商务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功能。人均市政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5平方米以上,集中供热率达到50%以上。完善县城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综合治理,营造居环境。实施县域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增强县城承载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十二五”期间,建成子长、志丹、吴起等3个人口8—10万人县城,延长、洛川、延川、富县、黄陵、宜川等6个5万人左右县城,黄龙县城达到3万人左右,全市县城常住人口达到60万人。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立足县域发展实际,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有序发展生产基地型、加工转化型、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引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经济融合互动,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形成一批经济强县大县,力争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坚持放权于县、让利于县,资源税改革形成的增量收入大幅度用于均衡性转移支付,逐年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深化省直管县、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对县域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的经济大县(区)原则上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对省级重点镇赋予部分县级经
济管理权限,激发县域经济内生活力,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采取南北县对口支援等方式,推进经济发展先行区帮扶经济发展薄弱区。
三、坚持合理布点,做大集镇
“做大集镇”要“大”在集镇规模大、承载容量大。采取财政奖励措施,加大撤乡并镇力度,撤并人口万人以下、基础条件较差、经济总量不足、区域面积较小的乡镇,保留乡全部撤乡设镇,全市保留建制镇和街道办120个左右。集中力量抓好川塬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集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增强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融合作用。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在城市周边、重要工矿区、交通节点、旅游商贸集中区,建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大力培育城镇特色产业,推动厂矿和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一批工矿型、商贸型、加工制造型、旅游度假型小城镇。集镇周边村纳入镇区管理,扩大集镇规模。比照县城建设标准,加大重点镇道路、绿地、学校、医院、文体中心、敬老院、居住小区、垃圾污水、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邮政、金融、商贸市场、园区等产业承载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改造集镇风貌,扩大承载容量,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聚产业、承载人口、吸纳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永坪、店头、交口河、杨家园则、旦八等5个人口3万人以上省级重点镇,15个人口1万人左右市级重点镇,13个人口5000人以上县级重点镇,集镇居住人口达到50万人。
四、尊重群众意愿,做好社区
“做好社区”要“好”在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变好、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变好、组织化程度和人际关系和谐变好、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变好。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目标和地域相近、有利生产、群众认同、便于服务的原则,采取奖补政策,大力推进村庄合并,引导分散村、弱小村、偏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山区村和重点生态区村、户向城郊村、川塬村集中,产业空心村向产业集中区集中,行政村总数由3386个减少到2000个左右,推行社区化管理。“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100个以上2000人左右新型农村社区,形成梯次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村落布局,社区居住人口达到30万人。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整合集中各类资源,各级各类面向农村的投资和项目,集中安排到新型农村社区和重点镇,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水、电、路、气、房、网覆盖率达到95%,促进形成“一刻钟生活圈”。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制度,提高农村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把新型农村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到2020年,农村居民基本实现社区化居住、管理。
五、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进城安居
把促进农业人口转移转化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坚持综合配套、有偿自愿和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的原则,以户籍为基础、社保为关键、就业为根本,梯度推进60万左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享受城镇政策待遇的实行城镇居民制度,享受农村政策待遇、实际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实行城镇居住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类别,实行城乡一体化户口登记制度和无差别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扶贫移民搬迁要与城镇化紧密结合,按照小区化建设、社区化管理的要求,全部在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建设,纳入移民搬迁规划范围的农村居民在城镇买房置业的,允许享受移民搬迁相关补助政策。对进城落户农民在住房、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实行无差别对待,实现城乡居民社会经济权利均等。对接收本市户籍农村居民落户的县、镇政府给予资金补贴。加强进城农民非农产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促其真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以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空间规划,构建布局配套、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新突破,为推进城乡统筹、实现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构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完善公路路网结构。按照加密、扩能、增网的要求,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逐步完善路网布局,基本建成干支匹配、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公路运输网络。“十二五”末,公路总里程达到2.17万公里,新增1370公里,形成市到县两小时交通圈。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西安至延安第二高速通道、吴起至延水关、榆商线绥德至延川和甘谷驿至延长、黄龙至白水高速公路,开工吴起至定边、子长至清涧高速公路,推进榆商线延长至黄龙、吴起至庆阳、子长至安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总里程达到800公里以上,形成“两纵”(榆商、包茂高速)、“两横”(定边经吴起至延水关高速和青兰高速延安段)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络,县县基本通高速公路。
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建成210国道延安东过境、黄龙至韩城等13条二级公路,新增二级公路400公里,八大工业集中区、主要风景名胜区实现二级连接。
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县际乡际公路、通村公路和农业产业集中区公路建设,完成县乡公路改造1000公里,新建通村油路1400公里,90%以上的村通油路、通班车,主要农业产业集中区公路砂石化。
完善公路运输体系,建成市区2个一级客运站场、2个一级货运站场和2个县区一级货运站、59个乡镇五级客运站场、2500个农村招呼站,实现以延安为中心,高速公路500公里内客运当日往返,客运正班率达到90%以上。加强公路养护,巩固提高完好率。
加强铁路网络建设。开行西延动车和延安—西安—襄樊—广州、延安—西安—成都(重庆)—昆明始发客运列车,建成延安—吴起—定边、黄陵—韩城—侯马铁路和富县180万吨能源综合利用、华能320万千瓦电厂、黄陵4×100万吨煤焦化项目专支线,实施延安枢纽扩能,加快杨舒化工新区、延长盐煤气化工园区、延川盐化工园区等8条铁路专支线前期工作,“十二五”期间建成部分路段,铁路干、支(专)线总里程达到786公里,年发送旅客300万人次,货运通过能力达到1.5亿吨,货运量达到1500万吨。配合做好西安—延安—包头快速铁路客运通道前期工作。
加快发展航空运输。加快延安新机场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建成投用。积极推进壶口、乾坤湾、黄帝陵直升机场建设,促进旅游观光航线发展。加密延安至北京、延安至西安航班,巩固延安至东南沿海地区航线,争取开通延安至西南、东北地区航线和延安至银川、太原等周边主要城市短程航线。“十二五”末,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万人次,运输起降达到5100架次。
积极推进管道运输。完善以延安为中心的输油管网,完成姚店—甘泉、姚店—南泥湾管输联络线工程,建设延安—靖边、延安—富县、吴起—靖边及子长经延川、延长、宜川、黄龙到渭南四条天然气管线和贾家坪—兴化卤水输送管线,建设四条延石化—延能化烃类燃料输送管道。“十二五”末,原油干线管输率达到95%,原油输量1285万吨/年,成品油输量1100万吨/年,天然气管道转送率达到90%以上。
二、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突出和优先的位置,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构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供水安全保障、工业园区建设用水、综合防洪减灾三大体系。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建成南沟门水利枢纽、黄河引水工程、安塞马家沟水库、子长红石峁水库、延长安沟水库、洛川银川河水库、盐环定扬黄工程向吴起配水等15个骨干供水工程和控制性水源工程,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积极推进宜川古贤水库、南河水库、岳口水库、关道沟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工程项目储备。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和洛河、延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节水、严格保水、多方找水、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建立以水定项目、以水定产能机制,加强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中水回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2立方米以内。
三、建设大能力坚强电网
完善电网主网架结构,建成延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增主变容量210万千伏安,满足区内功率交换需要。新建洛川、增容黄陵等330千伏变电站,逐步形成以750千伏延安变为核心、33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主网结构。加快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和变电站建设,新建富县洛阳变等19座变电站,新增主变容量1184兆伏安,新建110千伏输变电线路434公里,基本实现110千伏输变电网络双线双变。新建铁路牵引变5座,确保电气化铁路正常运行。(下转第五版)
新闻推荐
李伟杰,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陕西省和西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担任两家国家核心期刊杂志编委。1987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获学士...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