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晰产权比例激活土地资本 ——蓝田县小寨镇董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调查

陕西日报 2017-07-04 08:06 大字

本报记者韩秀峰武丹

2016年3月21日,蓝田县小寨镇董岭村村民李向田第一个在村集体《双重保障型农地产权比例市场流转试验合同书》上捺上手印,同意将自家的全部耕地、林地、荒地、住宅等由集体经营管理。

由此,我国首例将农村产权按比例分配给集体和个人的市场化流转试验在秦岭脚下拉开了序幕。

自那时起,董岭村的村民从农民变成了股民,他们手握股权书,一边自主创业增收,一边关心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

6月27日,蓝田宾馆。著名演员张嘉译携手浙江儒意文化公司与董岭村共同举办的“影视艺术文化小镇”项目论证会正在举行,预示着这个已走上集体化发展道路的小山村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董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红利辐射。

改革,产业化道路的必然需求

这场改革,是从董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田利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热血青年李田利买断工龄毅然从国企回到家乡,挑起了村委会主任的担子。一心想着尽快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让乡亲致富的李田利,带领村民先栽苹果树,没效益又改种中药材,还不行又带着大家养生猪。然而,不仅一次次遭遇了失败,还折腾光了手里的钱。

迷茫中的李田利想到了科学技术。1998年,在杨凌农高会上他结识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把从村里采集来的土壤送到了农科城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令他兴奋不已:董岭村竟是难得的核桃优生区。

有了科学的引领,李田利一回村便带着少数几户还信任他的村民种起了核桃。

2001年,仅凭着卖核桃接穗,种核桃的村民获得了每亩万元的收入,董岭村的核桃产业由此逐年壮大。2003年,核桃种植过千亩,产值占到全村经济发展的80%;10年后的2013年,核桃覆盖了全村2100亩土地,董岭村成了全省第一个无粮村。

为防止市场波动对农产品的冲击,早在2010年,李田利就带领村民开始组建专业合作社、涉农公司及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由于农民小家散户传统思想的影响,土地难以顺利流转,阻碍了村里的规模化经营。

就在核桃产业岌岌可危时,与董岭村一路之隔的白鹿原影视城开工建设,李田利从董岭村的地理优势看到了发展的新方向——走休闲农业的路子。2015年8月,《董岭村农业文化主题公园旅游发展规划》出炉,但又是因为难以盘活土地资源而搁置。

于是,如何破解土地发展困局成了董岭村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把李田利的思路再次拉回到土地改革上。

创新,“51:49”式的产权分配结构

带着改革的难题,李田利再次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找到农村土地研究专家李录堂教授,试图从土地制度设计上寻求路径。

借鉴国有企业划分国有股、企业股和企业全员持股的经验及城镇住房公积金改革的做法,李录堂建议董岭村探索建立“以土地集体公有为主,非集体(农民)土地所有为辅”的土地集体公有制度。李田利由此萌生了“股份制改造”土地的想法。

为了科学地制定政策,李田利跟随西安市统筹办调研小组前往贵州、浙江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最终确定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控制权,即土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试验,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就是将农村土地产权按集体占51%、村民占49%的比例分配后再市场化流转。他们规定,除集体所占土地产权及收益总额的49%归农民个人所有外,其余的51%留在集体,作为本金,以“滚雪球”的方式增值,这其中的31%又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经验“公积金”的形式由集体存入第三方银行,享有股权的村民可以此为凭贷款,也可以在自行脱离集体时取出;10%作为村级公益金,解决农村土地市场流转过程中失地失业农民的生存及就业问题和保障养老、环卫、妇幼等项目;剩下的10%用做管理费,根据村务工作需要支取。

2015年11月,村“三委会”上百次向村民宣讲、解释政策,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历经十余次会议,到年底时,终于获得全体172户村民的支持。

红利,惠及所有村民的“利益蛋糕”

2016年3月,董岭村的三资清理工作全面展开。他们对全村现有资源、资金、资本进行摸底、登记造册,经村两委会提议,党员大会审议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报送党委、政府备案。

通过严格界定,最终认定全村630口人中,符合成员资格的股民共596人。

随后,董岭村将原有的董岭核桃专业合作社和西安盛康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二为一,注册成立西安盛康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全村资产、资源、资金进行重新整合并以股份的形式纳入,盘活全村闲置资源,提高股民参与村集体发展的积极性,最终促进股民增收。同时,董岭村借鉴“政企分开”的经验,村两委班子成员不得在股份制公司兼职,股份制公司在村两委会的指导下独立运营,重新成立村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村委会全程监督公司运作,以保证村级资产保值增值。

为配合白鹿原影视城旅游产业发展,村民们或废弃、或闲置、或古旧的房屋也纳入村级资产,同样按比例持股。李田利告诉记者:“股民的身份一经确定,永不改变,是固化享受改革红利的。”

6月25日,记者来到村民刘新荣家里,提起“分红”,妻子张永会不住地夸赞着,她从内屋拿出“红皮本本”《股权证》解释说:“这是我自家的地、这是村里的资产、这是组上的资产、还有这钱……”

除了基本信息,记者留意到,“红利和股息记录”一栏记录显示,2017年,刘新荣家已领过两次“福利”了,一次是年前的“米面油”,第二次便是4月26日发放的2050元集体资产“环山路地软”流转的利润分红。

借助着白鹿原影视城的发展,村民的产业、收入来源各有千秋,有的在影视城务工,有的干起建筑,有的办起便利店,有的则在家开起农家乐,服务着影视城的工作人员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村子里一天到晚欢声笑语,生机勃勃,俨然一个繁荣的小集镇。

2016年,董岭村人均收入达到11820元。

如今,村里的道路、休闲广场、文化设施齐备完善,旅游产业规划已经完成,随着“影视艺术文化小镇”项目的落户,董岭村将全面步入文化旅游和“民宿经济”时代……

董岭村的启示——

在董岭村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一直关注改革进程的西安市统筹办主任倪广天告诉记者,多年来,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分”得很彻底,但“统”得很不够,分散到户的生产方式将集体资源碎片化,一定程度上“架空”了集体组织的能量,制约着农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也无法抵挡来自市场的冲击。

总结多年来的农村调研经验,倪广天认为,农村要发展,只有产权制度改革一条路,只有它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规避农村因病致贫、因智致贫、因残致贫等各种风险,用集体资产增值扩大经济积累,实现村民共享“利益蛋糕”的无限良性循环,既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同时又缓解了政府兜底的压力。

新闻推荐

用文艺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文化演出走进蓝田县黄沟村

精彩的演出让群众过足了戏瘾“咱这小村庄难得有著名艺术家来演出!”6月27日晚,60岁的蓝田县蓝关街道黄沟村群众滕新民,看到西安秦腔剧院的名角上台表演,两只手拍得“啪啪”响。“以前只能在...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