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里的芸阁书院,院长牛锐吟诵着曾祖父牛兆濂的诗作。牛兆濂,即是《白鹿原》中朱
西安市中小学生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里的芸阁书院研学旅行。
民俗村内的白鹿喷泉广场。本版图片由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提供
本报记者 康传义 见习记者 孟珂
盛夏的早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安静得只能听到几声鸟鸣,阳光照耀着村庄,上百年的皂荚树下树影斑驳。伴随着初升的朝阳,村巷里陆续响起了吱吱呀呀的推门声。
“来得早啊!”左邻右舍互相问候着,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位于蓝田县安村镇田坡村移民搬迁后的老宅区域,依白鹿原地势而建,南望秦岭,东临灞河,融入了白鹿原的传统民居建筑、美食、手工艺、乡风习俗等。
6月27日,记者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白鹿原”发现之旅。
1 感受“白鹿原”
民俗村东门的牌匾上,是陈忠实先生的题字“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东门所在的位置,是民俗村的最低处,从这里进入,将依次经过层次分明的六个平台,小吃店、手工艺作坊、博物馆等分布其上。
道路旁有窄窄的沟渠,清澈的水流静静淌过,贯穿整个村庄。沿水流上溯,会发现它来自“白鹿神泉”。这是一处天然山泉,可以直接饮用,通过水管接入村里的人家。
“白鹿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家乐康。”电视剧《白鹿原》中表示白鹿祥瑞的画面浮现在记者脑海中。在村中时不时就会看到白鹿的形象。六平台上还有一座“白鹿禅院”,供奉着“白鹿仙子”。
上午11时,多家小吃店铺里冒起了热气,迎接周边和远道而来的游客。和大多数看过电视剧《白鹿原》的人一样,记者对剧中仙草给白家做的油泼面印象深刻,因而在“蓝田裤带面”门口停下了脚步。
店铺门口,老师傅正在案板上熟练地擀面、切面。3厘米宽又薄又筋道的面条下锅,煮熟后浇上由豆腐丁、木耳丁、萝卜丁、蒜苗等做成的臊子,铺上一层干辣面,热油浇上去,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油泼面就被端到客人面前。
据了解,该店的创始人杨日新是将“蓝田裤带面”从民间挖掘出来推向市场的第一人,该店也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引得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只为尝尝这一碗陕西的面。旅游旺季,每天卖出上千碗是常事。
杨日新希望“一辈子做好这一碗面”,为此,不断寻找食材和配料的优化,把握味道的精准。“现在做手擀面、吃手擀面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去坚守,手擀面可能就渐渐失传了。”他说。
不只是油泼面,电视剧《白鹿原》中出现的众多民间小吃都可以在民俗村中找到。鹿泰恒过寿时席上出现的第一道菜——葫芦鸡,是“蓝田勺勺客”店内的特色,外焦里嫩,干而不柴。红白喜事的宴席九大碗,可以在“蓝田九大碗”吃到,其中的六道菜可以不限量续菜,保管酒足饭饱。
蓝田是我国有名的厨师之乡,也是陕菜之乡。诸多关中特别是蓝田民间小吃都聚集在这里,“一家一品”地展示和销售,食物多数现做。
“商户都经过了‘百里挑一\’的遴选,要坚守诚信,坚守工匠精神。出自这里的每一碗面、每一个饼都承载着感情,因为我们把每一道菜当作是做给父母和儿女吃的。”“蓝田勺勺客”的创始人王涛说。
村里有个白鹿原民俗博物馆,展出了当地的人物、场景、生产和生活工具。电视剧《白鹿原》中出现的农具,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实物。从博物馆三楼俯瞰,周围青灰色的砖瓦房,和在《白鹿原》里读过看过的关中民居一模一样。
2探寻“本土文化”
“这里是白鹿原上一个真实的村庄,有着人们千百年来生活的痕迹。白鹿原神秘而厚重,我们不想将它的历史文化镶在框里、挂在墙上,而是让人们不仅看得见,还摸得着、感受得到。”民俗村项目的发起人、陕西渭水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兼运营公司总经理安可全说。
2013年,有多年背包旅行经历的安可全决心投身传统村落旅游项目。他希望在以钟楼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内,找到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村庄。此后的一年里,安可全和朋友一行13个人,驱车考察了关中环线周边村庄的自然和交通条件。最终,他们选择了白鹿原上的安村镇田坡村旧址。之后,他们改造老宅,保护植被,进驻商户。2016年5月,民俗村试营业,其中三分之一的商户是田坡村的村民。
清幽曲折的古街、青砖灰瓦的民居、汩汩流动的泉水,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民俗村再现着古老的生活场景,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回归。
“上世纪80年代之后,九大碗慢慢地不在红白喜事上出现了。如今,人们来到我的店里,围成一席,找回家乡味道。很多人还喜欢自己端盘、添菜,像店小二一般吆喝上几声,热热闹闹!”“蓝田九大碗”的创始人王建利说。
在“关中巧女手工坊”“秦岐剪艺”等手工艺作坊中,手工钩编绣、串珠、草鞋、剪纸等手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关中巧女手工坊”的创始人吕养芹还先后成立了“西安市蓝田县尧山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西安市妇女手工艺者联盟”,汇聚了各类传统手工艺文化精粹,让传统工艺不断走入现代生活。
目前,民俗村对传统民宿文化的传承整体上处于成品展示阶段。而未来,民俗村将倾向于体验、互动式的深度旅游。
“民俗村与小说《白鹿原》以及白鹿原当地文化的融合度会不断提高。”据安可全介绍,园区正在建立一个婚纱摄影基地,未来,游客可以在其中免费体验《白鹿原》中的婚嫁习俗,配上蓝田九大碗。在茶广场,游客在品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间断进行情景短剧的表演,以展现《白鹿原》中的生活场景。在手工艺作坊中,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拉磨、纺织等。
“餐饮方面,我们要让游客看到食物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加工过程,比如从粮食变成酒,从菜籽变成菜籽油,甚至让他们参与到手工制作环节当中。”王建利说。
“这也是我们进行本土饮食文化传承的基石。在保证纯天然、无污染、原材料可以追踪的基础上,追求批量化生产,将其向外推广。”王涛说。
根据规划,目前看到的民俗村区域仅为民俗村项目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将包括温泉酒店、水上乐园、欢乐农场等。未来,人们能够在这里看日出日落,听鸡鸣鸟叫,尝试纺织,体验种植,感受更加丰富的慢节奏生活。
3 寻根“精神家园”
在民俗村,芸阁书院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小说《白鹿原》中唯一有完整的生活原型的人物是朱先生,而他的原型是人称“牛才子”的牛兆濂,传统“关学”最后一位大儒。“关学”指“关中之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白鹿原》中“白鹿书院”的原型就是牛先生创办的芸阁学舍。目前坐落在民俗村中的芸阁书院落成于2016年9月,院长是牛兆濂先生的第四代曾孙牛锐。
“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在书院里,记者听到电视剧《白鹿原》中朱先生登上太白山顶的一段吟诵。
“曾祖父45岁时登华山,写下此诗。他希望自己未来的人生像华山一样,屹立在天地之间。”吟诵声来自牛锐,他正在向游客介绍牛兆濂先生的生平。
书院中陈列着有关牛兆濂先生的许多纸张、照片和物品,如牛兆濂先生的家训、家书、讣告、楹联、入泮时的塑像、中举试卷、用过的枕匣和老油灯以及根据牛先生故事创作的漫画和泥塑、学生送给牛先生的牌匾等。
看到这些实物,《白鹿原》中的故事一点点具象起来。劝退二十万清兵、抚犁田间捣毁罂粟、编写县志、拒官不做等均有据可考,牛先生着实践行了“关学”代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
在芸阁书院,牛锐传承祖愿,以崇礼、笃学、执善、为实为办学理念,传承“关学”。他在书院中开设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课程,同时通过书写家规、家训,讲读家风故事,寻求和传承深厚的人文精神。目前,芸阁书院已成为西安市中小学研学基地。
《白鹿原》中朱先生在白鹿村推行的《乡约》也能在民俗村找到踪迹。该《乡约》出自北宋大儒吕大钧,他的家就在白鹿原下。在村子第二平台的一面砖墙上,写有其中的句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成,患难相恤”。
祖居白鹿原的王建利说:“正如《白鹿原》中有‘仁义白鹿村\’,我们将‘仁义\’作为大宗。”在民俗村里的人们看来,对于民俗村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精神支撑。
“我们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来自哪里?我是谁?我去往何处?让脚步慢一点,等一等灵魂。因为,它需要栖息的地方,这就是家园。”在牛锐看来,包括芸阁书院在内的民俗村,能够帮助人们找回过去的记忆,找到自己的根,重归精神家园。
新闻推荐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思倾听民意、用行动贴近民生,民情地图既把数据“收上来”,更让干部“动起来”。这张图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路线图,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沉下身子,跨越联
2017年2月,蓝田县驻村干部利用休息时间赶制民情地图。蓝田县委组织部供图蓝田县孟家岩村民情地图,长2.47米,宽1.05米。本报见习记者陈卓珂记者杜瑶“绘制民情地图,就是要让干部的脚上沾...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