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安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出炉 到2020年—— 西安市基本具备抗6级地震能力

西安晚报 2016-07-12 21:31 大字

记者昨日从西安市政府了解到,《西安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下发。按照《规划》,到2020年,西安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破坏性地震发生2小时内

专业救援队伍到达灾区

据了解,西安市地处汾渭地震带的南段,是历史地震活跃、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据统计,有史料记载以来,全市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2次。

《规划》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实现监测精细化、预警工程化,震后10秒钟内可提供地震预警信息,5分钟内可提供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完善市应急指挥系统。

破坏性地震后,30分钟内顺利启动并提供基础信息服务,1小时内给出灾情初步评估结果,2小时内震区及周边市辖专业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市级及其他行业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应急避难场所满足70%城市人口的应急避险需求。震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严禁在地震断裂带

规划学校医院

“十三五”期间,西安市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审查,保证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强交通、铁路、民航、电力、通信、水利等领域重点部位、危险地段的地震风险排查和抗震加固。

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抗震设防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推进农村民居抗震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改变农村不设防的现状。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等永久性建筑,并在市、区县财政投资的新建学校、医院、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建筑物等应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

建设防震减灾馆

引进4D地震模拟体验

“十三五”期间,西安市创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将不少于5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将不少于10个,市级防震减灾标准化社区将不少于20个。

在蓝田、周至中小学国防教育基地内,增建蓝田县、周至县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科普体验馆,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设防震减灾知识科普体验馆。依托西安市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防震减灾馆,集中展示西安防震减灾历史、文物、文化等。引进国内先进的展示技术与手段,建设包括4D地震模拟体验、地震救援体验、建筑防震、地震科普等展示。

在全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中,每年选择10所学校配备一定的设备、设施,以更好地发挥其示范作用,实现西安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新跨越。

城市运动公园区域

建设一处Ⅰ类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规划》要求,西安市将分级建设一批符合规划要求、功能设施齐全、标识明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在城市运动公园区域建设一处Ⅰ类应急避难场所,各区政府(除高陵区外)投资建设Ⅱ类和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各一处,高陵区和各县政府至少投资建设Ⅱ类或Ⅲ类应急避难场所一处。

各区县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进行应急避难场所改造,通过增建必要的设施,使之具备应急避难的功能。

西安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73处

目前,全市监测系统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12个测震台、17个前兆台、60个烈度速报台组成了覆盖全市的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市域地震监测能力达1.0级,创建市级地震安全农居示范点7个。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类学校、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共编制地震应急预案3258件,中小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已成为常态化,演练率100%。成立了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12支区县地震应急救援队,组建了14支市、区县现场应急工作队,全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25支,共5600人。

此外,全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73处,并建成了地震速报及信息发布系统,通过门户网站、微博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在震后5分钟之内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信息。

新闻推荐

提升西安品质建设幸福家园 城市治理 让老百姓生活更舒心

在北大街上班的胡女士每天都会路过钟楼附近的人行道,最近几天,胡女士发现这里的小摊小贩不见了,四处张贴的小广告也被清理干净,“这样的环境,让我觉得经过这里时很舒心”。最近一个月,西安市积极回...

蓝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蓝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