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猴年金猴说梦
丙申猴年即将到来,普通百姓有怎样的故事和新年心愿?9位不同年龄的属猴人士,从96岁高龄的老先生到即将出生的猴宝宝,用不同的生活故事,讲述自己的中国梦。
乐天老红军 每天都是开心的
马志远 雍村干休所离休老红军
新年心愿: 希望国家越来越好 我和老伴都能有个好身体 所有老年人都能长寿、快乐
满头银丝根根分明,两撇白眉神采奕奕,目光依然明亮澄澈,身上的唐装熨帖得体,见到精神矍铄的马志远老人,记者很难相信2016年已经是他的第8个本命年。老人家胃口好、身体棒,还有着自己的小爱好,邻居们都说他是个心态好的老顽童,“苦日子都过去了,现在啊我就吃好喝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争取下个猴年还能和大家说说笑笑!”
“听说你们要来啊,他昨天晚上就让我把这套唐装拿出来,说是穿上显年轻。”马老的老伴李新兰笑着向记者透露,听到这儿马老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这些干啥。”
其实这就是老人家日常状态的一个缩影,喜欢说笑的他是雍村干休所里的名人,不仅因为院子里老人家年纪最长,也因为他和老邻居人人都能玩笑两句。“大家都说我心态好,我想这可能就是长寿的原因吧。”马老说着又笑弯了眼睛。
而马老这种笑对人生的心态,还和他年轻时参加革命的经历有关。1934年,年仅13岁的马志远就参加了工农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喝雪水,这些书本中的情景可是马志远当年的亲身经历。抚摸着去年发给自己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老人家有些感慨,“从前吃不饱穿不暖,如今不愁吃不愁穿,我还有啥不满足的呢?当然每天都是开心的!”
除了糖尿病,马老的身体比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硬朗,这都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健康作息。早上六点半马老准时起床,吃一颗鸡蛋、一碗牛奶米饭,然后打开电视收看早间新闻,随后在家人的陪伴下下楼转转。中午的食谱也是固定的,粗粮主食搭配豆浆米饭,再加上老人最喜欢的“老三样”菜品——青菜、南瓜、肉。这顿营养午餐后,就到了马老每天最期待的“休闲时间”,“每天下午打两个半小时麻将,锻炼手、锻炼脑,还能和邻居们聊聊天,可高兴了。”
除夕的脚步临近了,老人家拿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全家福,20多口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是马老最幸福的牵挂。过年时一大家子人都会齐聚一堂,今年春节晚辈们还要给老人家过个本命年生日呢!说到这生日愿望,老人家脱口而出,“希望国家越来越好,我和老伴都能有个好身体,所有老年人都能长寿、快乐!”
记者 张奂雅
张陆西 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机修工
修了36年火车头 该享受天伦之乐了
张陆西 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机修工
新年心愿: 赡养好九十多岁的母亲 学会开车带老伴自驾游
一口带有浓郁河南腔的普通话,两鬓斑白的张陆西谈起自己即将开始的退休生活,笑声爽朗:“到了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他所在的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的党支部书记李鹏却感慨良多:“张工的退休,也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祖籍河南的张家,从父辈开始移居西安,“我爸就是开火车的。”1956年出生的张陆西,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缩影。上学的年纪赶上“十年文革”,19岁作为知识青年到蒲城“上山下乡”,在1979年知青返乡的大潮中回到西安,接父亲的班进入了西铁局检修车间。“我们父子俩,一个开火车一个修火车,一个到处跑一个留在西安。”
虽然留在西安,张陆西却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每当万家团聚时都是铁路运输的高峰,也同样是机车检修的高峰。这一修就是36年。“从最早的蒸汽机车到现在的和谐型电力机车,我都修过。”张陆西说,他修过的近10种机车也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运能的提升。
“最开始修蒸汽机车,是老师傅手把手教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使用电力机车后,“(机务)段上派我出去学习了一年多时间。”张工文化底子薄,就用更多的精力“硬啃”课堂上学到的修理知识。1988年建成的机务段也已进入暮年,早已计划在2016年迁址重建,所以硬件上的投入便减少了,坏掉的伸缩门等都是张工们自己动手修好的。机车上的制动设施属于易损件,换一套数千元,而张工和他们班组的老伙计们用几十块钱的零件和精湛的手艺便能修好。就是靠着这股精神,张陆西成为了车间的修理能手,多年的机务段工作先进。“今年张工他们一退休,段上有这样好手艺的老职工就基本没有了。”李鹏说,虽然年底搬迁的新址有更多现代化设施,机械加工的手艺对他们来说依然重要。
张工倒是十分坦然,“新车间自然有新的工艺,这是年轻人的时代了。我最大的心愿便是赡养好我九十多岁的母亲。”张陆西说,因为妻子是列车乘务员,“一到过年过节,她在列车上服务,我在段上修车,是我母亲帮我们把孩子拉扯大的。”如今,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成为了张工最大的牵挂。
妻子也是张工觉得亏欠的人,“她一半时间在车上,就是回到家我也经常在车间回不去。”所以,现在张工正在抓紧学车,“我科目一都考过了,科目二问题也不大。学会开车时,刚好就退休了,到时买辆车带着老伴自驾游好好出去逛逛。” 记者 裴磊
余梦莹 大唐电信云路西安孵化基地职员 西安交大城市学院大四学生 新年心愿: 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创业者
与行业共同成长的职场新人
余梦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嘴角上扬时两颗深深的酒窝更让她显得朝气活泼,正如她所在的“互联网+”项目孵化这个朝阳行业。余梦莹半年前进入大唐电信云路西安孵化基地,成为了一名职场新人,年轻的她正与这个年轻的行业,一步一步慢慢成长。
“基地一直在征集高校及社会中正在进行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带入‘苗圃阶段\’,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园区和融资服务,以及引入A轮投资,如果融资成功即可‘毕业\’,将注册公司并独立运营;如果融资未成功,则进行重新评估。”余梦莹介绍道,虽然她目前主要参与基地的品牌树立工作,但由于基地为敞开式办公,她可以进入创业项目孵化的任何一个环节。
从新进项目收集到筛选,再从创业团队的路演到评估,余梦莹看到了作为一个开发者如何推荐自己的产品,也学到了如何有逻辑地陈述自己要表达的东西。
“参加工作的半年时间,我深深感受到大家的创业热情,尤其在大学里。”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余梦莹来说,“互联网+”并不陌生。在她周围不少同学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余梦莹举例说道,“有开发线上学英语app的,有做汽车相关软件的,还有做手机服务的。”
“去年年底,基地开展了一项进校园的活动,在西安市各大高校进行创业公开课的演讲。”余梦莹说,前前后后一共9场公开课,几乎每场都是座无虚席,西安石油大学那场更是多达300人。她也了解到,很多学校不仅积极为学生联系类似的讲座,其中西安工业大学还设立了创新创业办公室。
公开课讲给了9所学校的学生,也讲给了余梦莹。“创业时自己所选取的项目是否已经有同类型的产品,市场是否有需求。”余梦莹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以“互联网+安全”为核心的密保网、以“互联网+房产”为依托的房脉网、以“互联网+金融”为载体的亘沣网……这些正在基地中孵化的项目,也让余梦莹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6年,余梦莹就要大学毕业了,她已经不想再限制于孵化基地,而是希望真正参与到某个创业团队中,吸收更多自己所需要的,甚至思考自己想要开发的项目。 记者 冯晓瑞
陈月容 交大医学院退休教师
“有老伴在, 我感觉每天的生活都很幸福!”
新年心愿: 和家人一起过年 身体快点儿好起来
所有人都渴望得到白头偕老的爱情。其实,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这样平淡却又感人的故事在上演。84岁的陈月容和85岁的林皓就是这样: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从两地分居到相守相随,他们用爱建起了温暖的家,他们用爱为自己带来了幸福的人生。
“老伴,今天中午想吃啥?米饭还是面条呀?”当丈夫林皓轻声在老伴病床前问候时,陈月容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你看吧,我爱吃啥你都知道。”林皓身体还算硬朗。自从妻子两年前身体不好,每天买菜,做饭,喂药,林皓都亲力亲为。“老伴爱吃牛奶鸡蛋羹,基本上我每天早上都会给她做。以前都是她伺候我多,现在该轮到我好好伺候伺候她了!”20多天前,陈月容因为身体情况不好住进了交大一附院,林皓就更加忙碌了。除了做饭送饭,还要不断和医生沟通,操心老伴的治疗,甚至有几个晚上陪在医院。虽然有两个女儿时常过来帮忙,可老人还是不放心,每天家和医院来回跑。
看似平淡的老两口却有着让年轻人都羡慕的爱情故事。
一个是南开大学的高材生,一个是投身军旅的年轻人。两人家乡都在福建,相识在情窦初开的高中。犹如两条线,他们时而重叠,时而分开,但心却始终牵在一起。陈月容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一边忙工作,一边辛苦地拉扯大两个女儿。林皓转战宝鸡、绵阳等地,直到1969年转业回西安,两人才得以团聚。和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他们经历着艰辛,收获着平淡的幸福。等孩子们慢慢长大,老两口才算轻松下来。退休后,两位老人更是携手去了欧洲、东南亚以及台湾等地旅行。
家庭的小船在时间的河流里不断迂回前行,但两个人的感情却依旧如初。“我们从小到大没有看到父母吵过架,他们也时常教导我们要爱家庭,爱自己的丈夫。”采访中,两个女儿说起父母的感情,显得格外骄傲。
“有老伴在,我感觉每天的生活都很幸福!”生病的陈月容说起话来还是有些困难,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理解的“幸福”。春节即将来临,林皓说,新年里他们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妻子快点好起来,可以和家人一起回家过年。
“家庭幸福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家庭的幸福才能有一切。”临走时,林皓在电梯间嘱咐完我们,又匆匆赶回病房照顾老伴……
记者 王昕
李田生 蓝田湖镇牛家口村村民
心怀美好憧憬 事事都能成真
新年心愿: 加盖一层新房 能给两个儿子说上媳妇 核桃地里能浇上水
1月30日,记者是在核桃地里见到李田生的。当天,他正在和妻子王相会忙着给核桃地松土。“这几亩核桃地,可给俺家脱贫帮了大忙了。”
湖镇牛家口村,属于蓝田沟深坡陡的横岭地区,地貌不平坦,加上岭区缺水,使得该地区成为蓝田县贫困人口连片集中的区域。不过最近这几年,市、县、镇全力实施扶贫攻坚,让这里昔日的贫困户脱了贫,开始迈向了致富奔小康的新目标。
李田生一家四口人——他、妻子和两个儿子,由于前些年两个儿子小,花费大,收入来源大多依靠种传统庄稼,所以家里的日子过得总是紧巴巴的。想给七八年前负债盖的一层楼房再加盖一层的愿望一直都没有力量实现。“按现在家里这红火的情况,加盖楼房很快就能实现了。”李田生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李田生的信心,来自于政府扶贫攻坚给他家带来的收入渠道的多元和丰富。
依据牛家口村的地理地貌情况, 湖镇将核桃种植作为该村的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在免费提供苗木、免费地头指导、免费技术培训的帮助下,李田生一家前几年开始在承包地种了三亩多核桃树,在去年核桃树还没进入盛果期的情况下,净收入就达到了1万多元。“今年核桃就能进入盛果期,收入一定会比去年多。”李田生满怀信心地说。
其实,李田生一家的收入来源,还不光是出售核桃。李田生的两个儿子,参加了县、镇政府举办的各类免费培训班,有了更多的出外打工提高收入的技能,现在分别在外干厨师和汽车修理工作,成为李田生家收入提升新的增长点。
周边簸箕掌、黑沟等村的移民搬迁和乡村旅游的崛起以及西北家具工业园的持续兴盛,也给李田生和妻子在家门口打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和妻子的打工收入成为了全家增收的又一源泉。
说到新年的期望,李田生说,一是加盖一层新房,二是能给两个儿子说上媳妇,三是核桃地里能浇上水。当听说蓝田县将大力打造横岭产业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示范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时,李田生高兴地说:“看来,我的三个愿望,都会实现的。我48岁这个本命年,一定会是个幸福、愉快、心想事成年。”
说着模仿猴子做了个怪脸,逗得大家、妻子王相会和他本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记者 肖持钢
惠子嫣 西安远东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
美好的中学时代 我就要来了
新年心愿: 希望能顺利考上心仪的学校
“今年我已经12岁了,感觉自己是学校里的大姐姐了,新年我也有了新的愿望,希望能顺利上到自己心仪的学校。”惠子嫣告诉记者,新的一年让她有了更多期待,包括对中学的憧憬。惠子嫣说,在她上六年级时,才真正了解到西安市“小升初”的政策。“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有机会上西工大附中,也没什么动力,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可以通过‘小升初综合素质评价\’上这所好学校,而且现在‘小升初\’考查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觉得十分‘靠谱\’,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也不会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整天做真卷了。就算没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我还可以上我们学区内的远东一中,所以没什么压力,只要我尽力就好。”她笑着说。
“新年就快到了,开学后将是我在小学里的最后一学期,想想还是挺舍不得的。”惠子嫣告诉记者,因为“小升初”提倡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了许多社团活动。惠子嫣很喜欢美术,每星期她也都会参加美术社团。“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和老师,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开拓了知识面,我还学会了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她说。另外,学校还创新了寒暑假作业的模式,不再让学生们反复做题,取而代之的是“小悦芽成长手册”,让学生们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旅游、看书,增长见识。
快要小学毕业了,班主任朱老师也告诉记者,记得在低年级时,惠子嫣还是一个不爱发言、害怕表达的“害羞鬼”,老师们就不断地鼓励她,创造给她表现的机会,比如让她在自己擅长的美术和数学上多给同学们做示范、增强自信心等等,渐渐的,惠子嫣敢于表现自我了,人也变得开朗大方了许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惠子嫣的妈妈也很欣慰女儿的成长,希望惠子嫣可以一直保持开朗的心态,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虽然马上就要升学了,但是我们都希望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我们也不会给她压力,只要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我们都会尊重,只要是适合孩子的学校我们都可以选择。”惠子嫣的妈妈说。
记者 司文
王永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退休教师
老不一定有所为 但一定要有所乐
新年心愿: 祝老年朋友都有正能量满满的生活
“我真是一时一刻都闲不住的人。”王永平教授白发苍苍,却衣帽考究、气质儒雅。由于是学术带头人,王老师退休后被聘为了“本科教学督导”。虽然如今已是72岁高龄,依然督导着学校理学院的教学质量。
王老师1968年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安车辆厂从事技术工作,1974年调到建大从事工程图学教学30余年,直至2004年退休。
“督和导中最重要的是导而不是督”。王老师在工作中经常与年轻教师打交道,因为活泼爱开玩笑,年轻人有啥活动都喜欢邀请他,这让他很开心。“督导工作使我扩大了视野,学习新知可以多动脑,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能使自己僵化,老人也要不断适应当今这个社会,不要让社会把自己淘汰了。”
“老不一定有所为,但老一定要有所乐”。王老师认为太闲了并不是好事,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事丰富自己的生活。现在,家里的一日三餐都是王老师掌勺;通过看视频习武来锻炼身体;跟着小孙女一起学习弹钢琴……
对于养生,王老师别有心得。“老年人要少看养生节目,成天都在看这病那病这咋治那咋治,没病都有病了;多看综艺,活跃你的生活。”“时尚”的王老师喜欢看“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心态也变得十分年轻。王老师告诉记者,“去年四月份,大学同学聚会,班里32个人去世了2个,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说‘我真的想和电视剧里说的那样再活五百年。\’但是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活好每一天,要忘掉自己的年龄,不要在意自己多少岁,要尽力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不要和比你大的老头老太太讨论某某死了,某某得了什么病,要多和青年人交往,青年人的活力可以降低自己的暮气,青年人的社会和知识的敏感性比老年人强,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有句古话叫‘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就是说当你老的时候,要尽量和比你年轻的人交往,增加你的活力,增加你对社会发展的接受程度。”
王老师还建议自己的同龄人要“学会接受子女的孝心”,他笑着说:“很多老年人很节省,子女买了东西经常抱怨贵。其实呢,要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子女买的高档用品也要慢慢接受,大家都不消费,岂不是很多人要失业啦?”
新的一年,王老师祝福老年人都能有正能量满满的生活,他说:“大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多看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少看一些负能量之类的东西,少些攀比,只要身体好,就是幸福的。”
记者 张潇 实习生 姚宛辰
王伟 创业者
用科技创新助父辈事业升级换代
新年心愿: 智能化家具生产设备投产并推广 技术和产品不断升级
一年前的王伟,还是在北京有着稳定工作、薪水不错的白领;一年后的现在,王伟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36岁的他选择开始靠技术创业。用王伟的话说:要让父辈们做了几十年的事儿延续下去,还要创造一片新天地。
“我大学学的是工业自动化,毕业后在上海北京都从事的是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关注这方面的发展。”王伟的父辈们是陕西白鹿原上一批手艺不错的木匠,几十年来都是在家具行业里闯荡。然而,父亲的家具加工厂规模并不大,在如今全国家具行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发展的并不是很理想。“无论从加工量和家具的个性化定制,都没办法和南方的家具厂抗衡,而且市场对家具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这样的趋势让王伟开始考虑,如何利用专业技术来让父辈们的家具加工行业创新。
去年,王伟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家具智能化生产设备获得了专利技术,并开始投产试用。“家具行业市场很大,产值很大,但从事家具加工生产的企业却很分散,因为很多都是靠劳动力在作业,小加工厂也买不起几百万的加工设备。而我们研发的家具加工设备价格相对较低,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定制模块,只需要改造就行,大大降低了企业费用。”王伟说,这样既能让家具厂节省人工成本、降低板材的浪费,又能摆脱传统家具不能定制的局限,实现智能化。王伟的这套专利技术也在试用的家具加工企业中获得了好评。
2016年,对于王伟来说意义重大。“今年是我本命年,也是我创业开始的关键一年,希望能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把传统家具加工业逐步引领向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化家具加工,而且目前这也确实是市场的需要所在。”
回到西安创业,政府给予的帮助和创业的大环境也让王伟感触颇深。“去年十月我参加了高新区的创业周,听了很多演讲,有不少启发。高新区也为我们提供了路演的机会,让我的心态从一个职场白领转变为创业人。一些投资机构也看好我的技术和项目,资金上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经历了心态的转变、团队的融合、资金的筹备等等,王伟对自己目前的创业规划也很明晰:“2016年,希望产品投产并推广,同时能借助现在互联网渠道赢得更多的市场;另外,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也要不断升级创新,打造最核心的竞争力。”
记者 轩辕杨子
茜茜公主(暂定名) 还在妈妈的肚子里
家中再添“一只猴” 日子有了更多希望
新年心愿: 俺一定是个活泼、健康、机灵的猴宝宝 俺能保佑奶奶早日康复 俺希望哥哥上个好学校
“我的儿子属猴,真没想到过了12年,家中还能再添一只‘小猴子\’。”2月1日,农历小年这一天,惠敏的家温暖如春,这位孕相已十分明显的“准妈妈”温声细语、笑意盈盈地讲述了她的“二胎经历”。
去年10月下旬,因为工作繁忙、母亲住院、儿子即将小升初,惠敏忙得恨不得有三头六臂,这时她却发现自己又怀孕了。“第一反应是,没法留住这个孩子。”当她决定去结束和肚子里这个小宝宝的缘分时,从母亲护工那里得知情况的老父亲急急忙忙打来电话,第一句话便是:“看今天的报纸了没,有一条政策咱家能用。”而这条政策就是,10月29日发布的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惠敏边笑边学道,“父亲说习大大为了你把国策都改了,现在生二胎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家里又养得起,一定要把他的这个小外孙留住。”因为政策落地、家人支持,惠敏最终留住了肚子里的“小猴子”。
“这个宝宝真是上天派给我们家的小天使。”惠敏说。去年年初母亲因为脑干出血长期住院,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惠敏的办公室工作本就繁忙,儿子又面临小升初课业需要辅导,每天她还要去照顾母亲,大家庭小家庭气氛都非常压抑紧张,惠敏也疲惫不堪。“刚好在这个节骨眼上,我怀孕了。家里人都把我当成大熊猫,迁就着,保护着。母亲每天全身要扎100多针,治疗过程非常痛苦,但知道家中将再添丁,她的精神上好像有了新寄托,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想赶紧好起来,帮我看孩子。”家里的气氛,因为这个小生命即将诞生,一下子有了新的希望,变得其乐融融。
更让惠敏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儿子多多一直对这个弟弟妹妹也十分期待,“总是照顾我,前两天还帮我胎教,连着唱了好多首歌。”多多已经给自己心中的小妹妹起好了名字,“我姓南,如果是妹妹,中文名可以叫茜茜公主,英文名刚好是Nancy。女孩子爱撒娇,她可以把爸爸腿一搂,把他留在家中陪我们玩了;当然弟弟也挺好,男孩衣服少,省钱,共同兴趣也多。”
因为预产期和儿子小升初考试时间相同,惠敏也有过不安,“可有时候想,上天会给我们做最好的安排不是吗?”惠敏轻轻抚摸着肚子说,猴年她们一家有三大愿望,第一,希望多多奶奶早日康复,第二,生个健康的二胎宝宝,第三,儿子考上心仪的初中。
记者 樊华
新闻推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首《断章》,说不尽桥与人、梦与景的虚幻迷离。自古以来,桥既构筑了人们的交通体系,也成为不同区域的文化...
蓝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蓝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