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要做顶天立地的事业 ——记关中大儒牛蓝川的家教良方

陕西日报 2015-05-21 22:33 大字

本报记者 武丹 屈荔鹏

走进芸阁书院的临时工作室,一个水墨书香的世界映入眼帘,古朴素雅的屏风伫立门庭,室内气雾缭绕,大厅正中央挂着牛蓝川先生的画像和墨宝,后面看似不大的书房里藏书上千,陆续有人敲门进来看书,却都保持安静。

这是隐藏在高楼大厦里的清净世界。在这里,通过牛蓝川先生的曾孙、芸阁书院院长牛锐,我们走进了一个家风淳厚的家族。

牛蓝川,关中大儒的最后传人

牛蓝川,原名牛兆濂,字梦周,是清末民初关中大儒的最后传人,原籍陕西省蓝田县人,先后讲学于蓝田芸阁学舍、三原清麓书院,被后人尊称为蓝川先生,是小说《白鹿原》中夫子“朱先生”的原型。

清光绪元年,牛兆濂九岁入私塾读书时,过目成诵,人称“神童”,然而父亲并没有任其发展,而是满含殷殷望子成学之情,有如“孟母三迁”般,择师而教之,选书使读之,引导其明义理,悟道统,谋立身,牛兆濂不辜父望,学业精进,16岁时应考便拔得头筹,后以“品学兼优”补西安府学生员;20岁又补廪膳生员;22岁参加西安科举考试,中为举人,名声大噪,却在进京参加进士科举之际,其父不幸病逝,母亲因此失明,便毅然放弃参试机会,在家守孝、照顾母亲。

然而,“牛才子”之名不胫而走,县官也逐级将他舍功名而守孝廉方正的情形禀报清廷,光绪皇帝御批:“孝行可风,著赏加内阁中书衔。”在平常人看来,皇帝恩赐京官是天大的好事,他却等闲视之,将荣华富贵拒之门外,选择教书育人。

牛锐告诉记者,正是这份宁静淡泊之学养和持身立命之气节,让他一生颇负盛名,也正是对学术的追求和对传统知识、文化的研究,让他在博学、多才的基础上,对教育自家儿女自有良方,影响代代后人。

 “牛才子”的家教传统

牛兆濂以“继家学、承关学、弘国学”为己任,多年来探求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回归,编写了一本《蓝川先生教子语》,仅仅550字,循序渐进地为学生、子女指出一条立德、立功、立言的成人之路。

牛先生认为朱熹《小学》一书悉心收纳了经史子集中用心存意、行为准则、处世之道和待人接物的先贤语录,是立德树人的一本佳作。他怕子女后人不能理解《小学》的重要性,便特别强调《小学》教育,要求子女潜心学习其中道理,践行圣贤之道,对“仁、义、礼、智、信”悉心体悟,并严格要求自己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子女向上。

在厚厚的族谱上,牛家5世儿女的姓名树网图让人一目了然。“山下清泉,静而清也。渊泉如渊,乃以时行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随时之义大矣哉!”读完牛兆濂先生长子牛清渊姓名的释义,作者感受到的是来自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殷切。

把族谱往后继续翻开,手抄的十则联语、十一则祖训整齐、严肃地印在纸上,质朴的语言将其按照“礼义”“治家”“读书”“父子”“夫妻”“朋友”等分门别类,领域分明地阐述着其中道理,牛蓝川先生用自己的体会和言传身教给孩子们做着榜样,成为一座精神的丰碑。牛锐告诉记者,曾祖那句“要认得天生我身,不是单为享福,是要做顶天立地的事业”豪气冲天的家训,是他成人成事最大的力量。

 让优秀的“家风”活起来

据了解,这本66页厚的族谱是牛锐的叔父牛象坤花费两年时间整理而得,“旨在传承家族历代修身之道、治家之策、兴盛之路等精神之萃”。

从序言组起,辅以后记结尾,牛氏宗族源流考、牛兆濂宗源流考以及牛兆濂宗世系图、世传、世秩、世德、世藻、后裔分布图、故居图、墓地等一应俱全,是一部完善的族谱记录。牛锐告诉记者,族谱代表一个家族的文化脉络和血脉延伸,之所以要全方位地记载,就是为了将牛家文明、礼仪之血脉能够长世流传下去。

牛锐为牛兆濂先生的曾孙,2008年前拥有自己的公司,自小受牛家文化气息感染。他说曾祖一生尽做善事却在遗书上表达“自愧难当,不愿安息在祠堂”的意愿让他动容,便于2008年放弃公司经营,继承先父的事业。在教育事业上,牛锐通过讲学教化大众,在家庭教育上,他则从读书、祭祀、接物等方方面面对孩子言传身教,将其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如今,牛家人正沿着牛兆濂先贤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做派的指引继续前行,让优秀的家风悉心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蓝田旱地小麦产量创全省新高

本报讯(记者肖杨)日前,从西安市农委传来好消息,西安蓝田县三里镇杨村以亩产555.01公斤的好成绩获得全省旱地小麦产量第一。近日,省农业厅专家组在实地考察三里镇万亩方长势基础上,对三里镇杨村旱作节水...

蓝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蓝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