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100场 《西京故事》牵手贫困生本报发起“牵手行动”帮贫困生上大学 9天筹集87万余元

华商报 2011-07-20 13:53 大字

本报与省戏曲研究院联合推出的《西京故事》公益演出暨百场庆典昨举行,400多名市民和贫困学子现场观看了这部现代励志大戏。

文化部以及省委副书记王侠为《西京故事》演出百场庆典发来贺信。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斌,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李豫琦,省通信管理局局长高彩玲,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司芙蓉,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谢国庆等领导以及华商报社总编辑鲍剑、副总编辑李明等出席演出庆典活动。

华商报社总编辑鲍剑代表主办方致辞。鲍剑在致辞中指出,“民本为魂,民生立报”,“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是华商报一贯的办报理念。捐资助学的慈善行动在华商报已经持续了12年,筹集助学资金总计三千多万元,三万多名家庭特困学子获资助。而《西京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困难家庭艰难供养一对大学生成才的感人故事。故事传导出的精神价值,与华商报倡导的捐资助学理念同出一脉。这次华商报与省戏曲研究院联合举办慈善演出,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贫困学子的学费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在困境中坚韧成长的人生信念传递给他们,传递给这个时代与社会。

刘斌代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和省委宣传部,对华商报与省戏曲研究院联合推出的《西京故事》公益演出表示高度赞赏,并对《西京故事》百场演出表示祝贺。他指出,《西京故事》推出以来,华商报等媒体给予了强有力的推荐,使该剧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内演出百场,取得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丰收。华商报以《西京故事》为平台,展开助学慈善事业,展示了华商报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及对民族艺术和陕西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大力弘扬。

据了解,本年度“牵手行动”7月11日启动以来,至今已经筹集各类助学资金871360元,为贫困学子提供了330个工作岗位。其中,昨晚苏宁电器为“牵手行动”现场捐赠10万元。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彪 刘志龙高樾 宫志芳 赵媛 吴成贵 采写

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寄语大学生——

“读好书是为了将来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

演出结束后,本报记者专访了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娄勤俭动情地说:“我是第二次看这部戏,看完心情仍旧久久不能平静,这部戏表现了大学生通过自力更生撑起一片自己的天空的勇气和奋斗,也让大学生们看到了现在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应该专心学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娄勤俭表示,自己也是教师出身,所以特别能体会剧中人物的感受。

他表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贫困大学生都能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但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需要贫困大学生在精神上成长,明白读好书是为了将来承担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实现他们的社会担当,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有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京故事》能为大学生们起到这样的作用。”

受助贫困生感言

借由帮助学会自强

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大一的学生马晨,家在陕西临潼农村,去年曾在本报“牵手行动”中得到帮助。昨日,暑假回来的他也来到活动现场。马晨说:“社会上有爱心的好人越来越多,今天看到又有这么多好心人来给贫困生送上爱心,我很感动。作为同样接受过帮助的贫困学子,我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加油。”他说,贫困生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境遇,“从这些帮助中,我们应当学会自强。”

像这样同时经历了幸与不幸、在感恩中愈发坚强的贫困生,还有很多。“他和我一样家庭困难,我带他来一起接受帮助。”佘世旺是陕西科技大学大三学生,去年通过“牵手行动”,“40多天下来,我赚了2000多元。”拿着自己辛苦赚的钱,佘世旺心里乐滋滋的,“下学期都不用再向家里要钱了。”所以今年他带着家境困难的同学李涛一起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西北大学大三男生杨少康来自陕西农村,每个假期都会打工为自己挣取生活费。他曾在找工作中被中介骗过,白干几个月没有收入。“现在得到‘牵手行动\’爱心助学提供的岗位,真的非常开心。”

西安文理学院大三学生苏娜说,她父亲因意外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失业,她是第二次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去年暑假在酒店前台的工作让她不但赚取了生活费,还积累了社会经验。

李蕊鸽家住周至县,她说,在家乡很难找到合适的打工机会。而“牵手行动”给已经考过本科线的她创造了打工机会,解决了高额学费带来的困扰。

“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回报你们的”

蓝田兄弟台上动情鞠躬

“我真不知道怎么去感谢他们……”站在舞台上,想起那些素未谋面却慷慨解囊的好心人,蓝田县贫困生王雨对哥哥王桐说。哥哥牵起弟弟的手,对所有关注和帮助着他们的好心人再三鞠躬,“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回报你们的。”

哥哥王桐天生残疾,却从不放弃奋斗,从不放弃对家人真挚的爱;弟弟王雨虽然对大学生活充满期望,但得知父亲要用家中仅有的钱继续给哥哥作学费,即将被录取的他毅然选择“把机会留给哥哥”。

王桐说,在弟弟备考时,他经常用“大学美好的生活”鼓励弟弟好好念书。可是他却没有告诉弟弟,“我最喜欢食堂里4块钱的刀削面,仅仅是因为便宜而且能吃饱;我喜欢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原因之一就是那里不用花钱。”

甫知自己无缘大学,弟弟王雨心中很遗憾,因为他曾经无数次梦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可是,想到哥哥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对自己的关心,他最终决定放弃梦想。正当他们离共同圆梦越来越远时,今年7月11日,本报《就这点钱给谁啊》报道了王桐、王雨两兄弟的故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短短几天,几位好心人给他们送来了1700多元,王桐、王雨在本子上、在心底里记下了这些恩人的名字。在这对农家兄弟的心中也有了新的梦想,等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不用再为贫困而担忧了,不但要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也会像那些好心人一样,无私地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新闻推荐

幼儿园给娃拍照做成挂历卖家长一本68元,家长提出质疑,蓝田小太阳幼儿园称“自愿购买”

“快放假了,幼儿园老师突然拿出有我娃照片的挂历来卖。”昨日,家住蓝田县城的柳女士给本报打电话称,她孩子就读的小太阳幼儿园,未经家长同意就给孩子拍了艺术照做挂历,并向家长出售。而园方却称家长可...

蓝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蓝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