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愁”保护的县域实践与启示

陕西日报 2017-05-19 07:10 大字
  孙杨 裴蓓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中的自然风土和特定的文化沉淀也正因为城镇化的建设而加快了消失的脚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如何保护好“乡愁”,传承好乡村文化脉络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户县作为陕西省文化先进县,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依托,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农民唱戏、产业带动”的良性发展之路。

  具体做法

  重视文化工作,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县上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先后印发了《户县创建文化先进县实施方案》《户县农民画及其他民间艺术扶持奖励办法》等,并编辑出版了《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2011年至今,先后投入6400余万元,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活动大楼、农民画珍藏馆,对县剧院、县电影院进行升级改造,使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率先在全省建成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陈列展示30多个非遗项目,并以非遗展馆为阵地,常年开展培训和宣传展示活动。同时,坚持把新增财力的2%以上用于公共文化建设,每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做好展示和交流,以惠民文化活动推动项目传承。目前,户县农民画、北乡迎祭城隍和龙窝酒开春立窖仪式已成为户县非遗传承保护的品牌项目。通过春节民间艺术节、定舟村社火民俗表演、非遗进校园等品牌惠民活动,带动文艺骨干和乡村自乐班积极参与,2016年参与活动文艺骨干人员累计5000余人,观看群众累计30余万人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活动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注重品牌建设,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发展。户县运用市场经营理念,通过加强农民画网站建设、开辟“一日游”旅游线路、盘活民间艺术品超市、申请注册“户县农民画”经营商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规范农民画产销运营模式。全县已发展农民画庄22个,年收入达350余万元。农民画带动了乡村旅游、铸造工艺、玻璃工艺、麦秆画、布艺等相关产业,年产值达几亿元,农民画产业已成为户县经济增长新亮点。户县整合全县文化资源,出台文化产业扶持奖励办法,鼓励非遗技艺和特色乡村文化创品牌,剪纸、秦镇凉皮技艺、龙窝酒酿造已成为陕西文化产业的名牌。

  经验启示

  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除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还应拓宽资金渠道,以基金、冠名、民办、捐助、结对帮扶、城乡共建、租赁等多种投入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公共财政建文化、社会力量办文化、市场运作兴文化的格局。除了夯实乡土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建设非遗展示馆、民俗传习所、村(镇)史馆等基础设施外,还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以活动促保护,创新文化惠民的内容和形式。做好节庆演出民俗展演宣传,还可以创新将乡土文化、非遗项目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通过“自助点单”和“送菜上门”的形式,盘活文化资源存量,对接供给和需求,使农民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踊跃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让农民尤其是青少年在观看、参与演出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树立保护和发扬乡土文化的理念。可以说,唯有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醒,才是“乡愁”保护的根本保证。

  培养文化传习人,推动乡土文化资源“活化”。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加大对现有乡土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奖励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发动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支持农村文化社团的蓬勃发展。在遵循保护和开发兼顾的原则下,借助社会力量,依托农村物质文化遗产民居、祠堂、庙宇等“骨架”,推动传习人和社团将民俗演艺和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再造”,打造美丽乡村的“魂”。农民在开发中获益,进一步激发其保护乡土文化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 西安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陕西两姐妹散发邪教宣传品获刑

本报讯(YMG记者)4月27日,陕西省户县人民法院对万晓慧、万晓燕两姐妹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万晓慧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加上2014年被判处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

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