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催生新变化 ——西安市未央区“两联一包”工作见闻(下)
“第一次遇到像他们这样的扶贫干部,真是把村子当成自己家在建,我们会一直记得他们。”3月15日,户县甘峪沟村村主任申健康拉着未央区工商联干部付德宁的手向记者介绍说。三年前,付德宁来到这里,吃住都在村里,平时和他们一起栽树、修路、挖井、闲话家常,三年下来,大家早已相处得好像一家人。
2012年11月,气温骤降,即将迎来寒冬,未央区工商联、大明宫街道办抽调出的3名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组进驻该村,付德宁就是其中之一。不顾严寒,短时间内,他们调查走访了村子里的每一家农户,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详实掌握了该村扶贫对象贫困情况。
付德宁告诉记者,村里仍有几户村民没有从山上搬下来,有时候,他们要到山上去探望,只能乘摩托车到半山腰,再步行七八公里到村民家里去,一来一回就得大半天工夫。付德宁却丝毫不觉其中辛苦,他说,“都是乡亲,要过好日子怎么能落下他们!”
申健康说,为使对口扶贫工作符合村子发展实际,驻村工作组干部坚持常驻村,为村民谋思路,筹资金,兴建基础设施和致富产业;经常深入村民中间,细心与村干部沟通,倾心与村民交谈,了解困难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由于是移民搬迁村,甘峪沟村在新村址上,没有耕地,有村民自己在村子的北面购买了十几公顷沙石耕地,土质较差,收成不高,只能“靠天吃饭”。付德宁在了解该情况后,多次协调。经过5个月的努力,最终打成两眼150米的深井,铺设2100米的灌溉管道。从而使甘峪沟村的耕地得到充足的灌溉,小麦和玉米增收近四成,收入增加8万余元。“他们总是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为我们办好事、办实事。”申健康介绍说,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帮扶协调下,今年5月,村里即将首次建成并启用设施齐全的村委会办公楼和文化广场,标志着该村彻底摘去“后进村”的帽子。吃住在村的驻村干部全程参与了甘峪沟村3年来每一项发展计划,见证了村子一点一滴的变化。
像驻扎在甘峪沟村这样的扶贫工作组还有很多,未央的驻村干部们长期坚守在扶贫一线,用自己的一腔真情,默默为穷山沟的蜕变贡献着力量,带动和影响着每个山村的发展变化。
带来一个个令人欣喜的变化的是,未央区探索推行的扶贫工作新机制。记者了解到,未央区在户县15个村的帮扶工作中,探索实施“123”帮扶机制:由一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贫困村,负责牵头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个区级部门和一个街道(或者是2个区级部门)共同包抓一个村,具体负责实施帮扶工作,帮助包抓村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实际困难;由包抓的部门和街道共同派三名政治素质高、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处级后备干部或科级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先后安排了35名区级领导牵头、20个区级部门和10个街道办、46名驻村干部参与开展帮扶工作。
此外,未央区还安排295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参与了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工作,与15个贫困村的295户贫困户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有针对性进行帮扶。共为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资金捐资捐物达147万余元。
正是“123”机制和“一对一”帮扶的有效结合,最终让未央在户县15个贫困村的“两联一包”扶贫工作中实现了“精”与“准”,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报记者张艳芳实习记者李天娇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姬娜)天气越来越热,西安市民都喜欢去城市的后花园秦岭,感受天然氧吧的魅力。昨天起,西安城南客运站开通至秦岭北麓万花山的直通车。西安秦岭万华山位于西安户县东南29公里处,距离西安市...
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