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台发挥大作用——秦都区钓台街道办远程教育工作侧记
王艳红 李涛 本报记者 杨波海
遥控器轻轻一点,农业资讯、种养技术、政策法规、文化娱乐等视频节目便跃然眼前……秦都区钓台街道办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织就了一张偌大的信息网,搭建了一个“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载体和平台。
党员干部的“加油站”
“开会时台上念得很热闹,台下听得很无聊,散会一问,都没记下多少……”这是一位农村党员对以前村上开会场景的一个“夸张”描述。如今,这种尴尬状况已经因为远程教育的开展而彻底改变。
“我们现在为每个村都建了一个远教站点,这就像一个‘加油站\’一样,无论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可以通过这种直观便捷的形式学到自己想要学的东西,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不但使党员干部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也无形中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村里的致富‘能人\’也越来越多……”钓台党工委书记裴琨欣慰地说。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效解决了群众想致富、缺技术、少市场等问题,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训后,解决了老问题,随之而来的“学而无功”、技术难掌握、不会运用等新问题又摆在了广大远教工作者的面前。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党员群众致富增收奔小康,钓台办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在全面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决定依托鑫诚蔬菜合作社建立“远教实践基地”。区远教中心组织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技术人员深入“远教实践基地”,对党员群众手把手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帮助党员群众“消化”实用技术,党员群众对实用技术掌握率达到了90%以上,人均掌握了2到3门实用技术,真正获得了生财之方、取财之术。
特色产业的“催化剂”
“远教实践基地”犹如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不仅帮助党员群众学到了技术,更为党员群众发展产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广大党员群众在“远教实践基地”的带领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市场上什么畅销发展什么,什么挣钱就发展什么,并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优势。
东张村发展蔬菜产业已经好几年了,但由于缺少新技术,致使蔬菜产量不高,品质不优。村党支部书记吴占峰在远教网了解到“春露、粉达利、宝石三号、蓝博吉妮”西红柿和“迅驰辣椒”新品种,发现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销路也很好,适合本村种植。在村两委会上,吴支书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吴书记立刻联系办事处和区科技局,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占地680亩的蔬菜示范种植基地顺利建成。在东张村成功发展的基础上,钓台办先后引进新品种蔬菜7类34种,发展蔬菜专业村11个。党员群众搭建蔬菜大棚5006座,修建日光温室456座,落实订单蔬菜5000亩,种植露地蔬菜1.5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建办投资1560万元的西咸果蔬保鲜库1处。使这一龙头产业逐步走向了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如今,在钓台这片热土上,大棚黄瓜、西红柿、清水莲菜、土鸡等一系列特色产业,都积极借助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实现着快速发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有力助推器。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远程教育深入千家万户,一个个沟通世界的窗口正在不断敞开。“远教实践基地”不仅使党员群众富了“脑袋”,富了产业,更富了他们的“口袋”。以前,村民们仅靠传统的方法发展种植、养殖业,一年也就5000多元的收入,在“远教实践基地”的带动和助推下,各类种养业新品种逐步落户钓台,村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种植户年平均收入达到一万多元,提高了5000多元。远教实践基地现有员工24人,其中党员3人,现有各种购销车辆5辆,年产值1200余万元,实现利润达220余万元。年收购销售蔬菜总量为12000余吨,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动了辖区东张村、梁家庄和户县东马坊等村1600余户群众积极种植蔬菜,辐射面积6500余亩,使群众年增收达180余万元。远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帮助钓台农村党员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B)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洋凯)近年来,随着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区文学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全区诗人、业余作家创作激情高涨、势头劲猛、成果丰硕。新区文联重视抓好文艺阵地建设。指导筹备成立了新区教育书画家...
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