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正: 高陵曲子传承前景堪忧
曲子传承人王康正自弹自唱
记者李彦伶实习记者高琦 文/图
七八个人,坐在板凳上,扎个堆,随意围个圈,各执三弦、二胡、板胡、碰铃、四页瓦等乐器,便奏出一曲自然、质朴、豪放的高陵曲子。对于王康正来说,这样的场景他再熟悉不过,也再喜爱不过。
王康正是高陵曲子的第四代传承人之一,擅长三弦弹唱。6月26日上午,记者采访了王康正。
王康正从16岁开始便学习曲子弹唱,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到目前为止, 他从未停止过曲子的学习和演奏, 只要有机会,就把三弦拿出来唱上一曲。王康正告诉记者,曲子强调从唱腔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也就是用语言表达,就是几个人围起来一坐, 不讲究舞台,不需要灯光,完全靠艺人的表情来展现,对嘴上功夫要求比较高。
记者提议让王康正演奏一曲, 王康正爽块地答应了。只见他从车中取出三弦,搬个凳子随意地坐在院子里,将三弦仔细调试一番,暂停片刻后,忽然听到一阵深沉又清晰的音符从王康正指间缓缓流出, 伴随着粗犷、悠长的唱腔,别有一番风味。演奏完毕,王康正谦虚地笑了笑,说道:“其实曲子还是要七八个人一起配合,有前奏,有唱的,有和的,才有意思。"
“其实从我那个时候开始,学习曲子的人已经很少了,现在文艺演出活动多了,电视节目也多了, 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曲子了。"王康正告诉记者,高陵曲子的现状非常不容乐观,主要是没市场,年轻人都不感兴趣,不爱听。高陵县文化馆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经常为曲子打广告,做宣传,并开设免费教学课堂, 但却不尽如人意, 很少有人去报名学习。
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王康正更加确定了自己对曲子的钟爱,一直致力于高陵曲子的传播和教授。 也招收了三四个徒弟,徒弟们对基本要领倒是可以记下, 但还不够到位。 尤其是一些老曲子,没有秦腔基础的年轻人往往听不懂,更理解不了。除了收徒弟,每个礼拜的周二、周六,王康正都要去县文化馆授课。
高陵曲子作为土生土长的传统民间曲艺, 集中体现出了高陵民间浓厚的风土人情。 曲子所反映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的是民间曲,说的是农家事,既为群众自娱自乐,又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联,充分体现了一个“俗"字,牢牢地扎根于民间。高陵曲子极具地域性,同时方言性极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避方言口语,即兴而起、即景而歌、即情而寄,爱恨情仇溢于言表,通俗浅近,既保留了民间俗曲的质朴,又具有自然、浪漫、狂野的情调。其语言通俗、泼辣,具有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特色,又能传送出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高陵曲子曲调十分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计一百零八个调式。高陵曲子即可单曲演唱,也可套曲联唱。高陵曲子传统曲目十分丰富,老艺人常念唱的著名曲目有:《贵妃醉酒》、《五虎戏》、《黑访》、《刘三做饭》、《小尼姑思凡》等。据了解,为了让高陵曲子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省、市文化厅每年都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同时也拨付了一定数额的款项,进行资金支持,在补贴曲子老艺人的同时,建设和完善一些宣传设施。
“社会进步了,知道曲子的人慢慢越来越少,也许有一天真的会被淘汰, 但是我肯定要唱下去, 教下去,"王康正说。
新闻推荐
编者按从2010年开始,陕西省推行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计划用3年时间,使每个县级医院与2到3家镇卫生院实现一体化,届时全省将实现50%的病人在卫生院首诊,90%病人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县...
高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陵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