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评 中马携手传承中华文化
钱伟
据报道,12月17日,由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获批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送王船”已分别入选中马两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中马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送王船”作为一种古老的祭海仪式,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广泛流传于中国的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主要通过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禳灾祈福。15世纪以来,“送王船”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渐从我国福建传播到东南亚国家。这种民俗活动在异域落地生根,生动地反映了海外华人对家乡习俗的坚守,有力地见证了中马两国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此次申遗成功,充分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显著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地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同时这也有助于开拓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文化平台。
其实,在马来西亚,被华人发扬光大而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中华传统文化项目远不止于“送王船”一例。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体系及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马来西亚,粤籍华人陈再藩与陈徽崇于1988年以二十四节气为创意,结合传统书法艺术和广东狮鼓的特点,创造出激昂雄浑、活力四射的“二十四节令鼓”。2009年,“二十四节令鼓”跻身马来西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舞狮作为中国民间的艺术瑰宝,早在2016年就被纳入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派的徐水(属河北保定)和南派的遂溪、梅州、揭阳、深圳、藤县都是享誉海内外的舞狮之乡。而在马来西亚,当地华人同样也把这项国粹发扬光大,在各种比赛中赢得无数荣誉。因此,2007年,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宣布,将当地华人自创的“高桩舞狮”列入国家文物遗产“重要文物”(包括历史建筑物、国家象征及文化)名单中。
如果说二十四节令鼓叩响了大马华人心中的中华文化情结,高桩舞狮舞出了当地华人的精气神,那么各种充满家乡味道的食物则寄托了海外华人的浓浓乡愁。来自中国的豆腐、豆腐花、酿豆腐、发糕、月饼、芽菜豆腐、海南春饼、香酥酱鸭、豆酱焖鸡、娘惹黑壳果焖鸡等都已被列入马来西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娘惹衫、拔罐、中华扇子舞等源于中国的传统服装和技艺也榜上有名。
回眸历史,自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起,华人迁居东南亚已逾600年。他们在海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也把中华文化的种子散播到了侨居国。上述源于中国的各种非遗项目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承和弘扬,让两国在文化领域有了更多的交流、共鸣与融合,也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藤县讯12月6日,在广西“双百双新”重点项目的新材料产业园,挖掘机、推土机、工程车往来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