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房的变迁

西江都市报 2019-11-23 06:36 大字

上世纪70年代前,因人们居住环境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三代同住、两户同住、家庭大通铺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家住梧州地直大院,地直机关单位工作经常变动,我家搬了几次也未能住上满意的房子。

我记事时,大约1960年,父母从藤县迁到梧州地直机关工作,那时,大院里仅有两三栋二层楼房和五座“英国楼”。机关人员多住在两层的宿舍楼,中间公共大厅进去,两边走廊各有8间房。我家分得二楼两个房间,有的家庭只有一间房或一间半房(一间房住两个家庭)。由于房间狭小,卧室也是书房和饭厅,许多生活的东西,甚至木柴都是放在床底。更为不便的是生活上,毫无遮挡的集体厨房,公共浴室和厕所在山坡边,离宿舍二三十米远。厨房每户只有两个灶位,每到做饭时,集体厨房便热闹起来了,各家做啥菜或怎么做菜都一清二楚。宿舍楼住有近二十户人家,面对面的房间,小孩同在一块玩耍,简直像个大杂院。

1965年,我家从贺州市钟山县迁回梧州地直大院。刚到梧州时,因大院里的房间还没有腾空(调动人员还没搬离),我家只能暂住梧州大厦,等待大院里有空出的房间才能搬进入住。1966年,我家从外地来了三位亲戚,那时,普通家庭还没有住旅馆的条件,无奈之下,只能寻求同宿舍有否出差在外,家里铺位空的,或别人家孩子能搭铺的方法来为亲戚找住宿。几经打听,幸得有机关人员互相帮助的精神,才使我家亲戚有了暂住的地方。

1974年,我家在大院里又一次搬家,住进了“英国楼”。英式楼房宽敞,冬暖夏凉,环境有了改善,但居室与厨房一门之隔,厨房的柴火、煤气、烟味时常窜入房间。又因受南方潮湿天气的影响,回南天时,地层阶砖时常出水,房间潮湿,厨房做饭时蒸气上升,天花板结成的水珠往下滴,进厨要戴上赗子才能避免水珠打着头。

1978年,地直大院首栋三房一厅设计的楼房建成,我家第一次搬进了真正的新房。居室不大,卧室和厨房、卫生间合为一体的套间彻底改变了旧式住宅的结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家居生活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浪潮一拨接着一拨,从家庭水电分表入户、生活电气化,到住房制度的改革,普通百姓不仅有了套间住房,房间也越住越宽敞、舒适,亲戚朋友间来往随时入住,不会再出现过去四处找地方暂住的尴尬。

(范立元)

新闻推荐

打造特色乡村 推动旅游发展 藤县象棋镇道家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

本报讯(记者蒙敏莹通讯员彭进龙)近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了《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公示》,经地方推荐和专家审核,农业农...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