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下乡苦乐相伴
1977年夏天,梧州市大较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上万群众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欢送会,欢送全市最后一批知青上山下乡。主席台上方,悬挂着“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巨幅标语。那年我刚满20岁,是全市最后一批知青下乡者。
经过两个多小时水路旅程,我们到达藤县南安公社。稍作休息后,公社领导和带队干部召开了简单的欢迎会,接着我们这一批知青分乘三辆大货车到各自的知青点。我插队的地方叫金板村大地十一生产队,离公社还有几公里路程。
金板村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村中有一棵百年老樟树,树高10多米,冠叶如盖,绿叶成荫,能覆盖200多平方米面积,树下是本村社员、儿童老人及社员开工集合休息的好场所,社员分配工作也在此完成。知青宿舍紧挨村小学,是一座泥砖板木房,据说是由上届知青留下,全由黄泥砖打造而成,坐北向南,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房子共九个房间,我们这组知青5女4男,刚好每人使用一间。女知青当然优先住楼上,但上楼的露天板梯非常简陋,上下楼梯要特别小心。正值盛夏,宿舍周边是一片稻田,在阳光下特别耀眼,我们仿佛置身在一片金色的海洋里。宿舍门前是一口大鱼塘,视野开阔。毗邻的这所学校只有一个40多岁的男教师,负责小学1至3年级班级教学,学生只有10多个,有的还会带着小弟、小妹一起上课读书。学校很简陋,上下课打钟用的只是一块铁板,但朗朗的读书声却时时会勾起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情景。
知青生活苦乐相伴。白天与村民一起干农活,开始时笨手笨脚,洋相百出,引来阵阵笑声。时间长了,我们也慢慢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农活。村民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很友善也很热情。晚上收工回来大家分工合作,女知青管厨房,男知青负责挑水、挑粪水种菜等。菜地离知青宿舍有两百米远距离。知青黄小小有一手好厨艺,咸萝卜、梅菜、咸鱼、腊味、肥肉,豆腐渣、豆卜等,一经他手总会做出花样繁多的菜色,让大家大快朵颐。当然插队的日子是清苦的,十天半月也未必见荤,大部分日子是粗茶淡饭。但我们苦中有乐,我们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了如何团结友爱,学会了如何守望相助,这是人生一笔终身受用的财富。
记得有次我们知青中有一人得了病,且病得不轻,需要回城诊治。几个男知青二话不说,马上集体出动把患者送回梧州。就这样大家同甘共苦,情同一家人。知青女组长提议集体养一头猪,既可学学饲养,又可锻炼大家,还可以改善知青们的生活。对刚读完书出来且没经验的城里青年来说,养猪既麻烦又有挑战性,但大家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并付诸行动。大家分工合作,工作之余都去找野菜、米糠与野草。经过大家一年多的悉心照料,原来只有几公斤重的小猪变成了体重超过100多公斤的大肥猪。那一年的春节,我们把大肥猪杀了,和村民们大吃了一顿,那个高兴劲至今记忆犹新,如在昨天。(郭幸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到10月上旬,藤县塘步镇大元村贫困户邹平已在梧州陶瓷产业园藤县中和集中区一家陶瓷企业工作6个月了。“半年前,我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叉车技能操作培训班,现在谋得了一份开叉车的好工作,半年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