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山区的古龙电影队
20世纪70年代的露天电影。(资料图)
现在看电影很方便,电视上能看,手机上也能看。可是,四十年前,看电影却是件十分稀罕的事。作为一个山村青年,一个月能看上一场电影就不错了。可我是个幸运者,一个月能看上二三十场电影,甚至更多,因为那时我是个电影放映员,服务于古龙电影队。
古龙电影队的驻地在公社,很多干部群众都喜欢到我们那小平房附近转悠,见了面会打招呼,之后询问放映电影的事。小孩们还会追问你半条街,直至你说出今天放映什么才呼啸而去,然后去告诉他们的小伙伴们,并筹措买电影票的钱。那时买一张电影票要5分钱,要偷卖一只鸡蛋,或是跑一趟收购站,卖掉自己捡到的废铜烂铁、八角、桐油子、鸡毛鸭毛等等。总之,正儿八经地向父亲要5分钱看电影是很难的,因为父亲的生产队开一天工才1角几分钱,劳力少的还不够籴口粮。
那时电影只有一个放映点,就在公社礼堂。这里的看众包括古龙盘地里的三个大队,古龙、忠龙、田心(现在叫村委会),人口超过一万,其他10个放映点分别是离公社较远的合隆、金凤、德安、大村、泗洲、长沙、陈平等大队和共青林场古龙站、高达站、三冲站等。这些点一般都是包场放映,包场费10至15元左右,由各生产队分摊,不需要个人掏腰包。
在公社放映是最好的。公社有食堂可以开饭,礼堂放映不必担心日晒雨淋,不用搬动机子,还可以放日场,经济效益也好。当然,能连放几天的情况不多,要有新的故事片,或是禁放后又复出的好的故事片,比如《刘三姐》、《山间铃响马帮来》、《古刹钟声》、《羊城暗哨》、《海霞》、《奇袭》、《野火春风斗古城》、《虎穴追踪》、《冰山上的来客》等等,电影好看才会有很多人追着看,反复看。其中《刘三姐》第一次安排给古龙队仅一天,当天连放七场。李冰队长说,有个梧州插青一次性买了七张票,足足看了一日,还是在清场时才发现的。这说明当时山区农村太缺少电影了,群众对文化生活求之若渴。
为什么影片《刘三姐》第一次安排古龙只有一天呢?因为好的片子各个队都争,藤县19个公社(即乡镇),谁都想先放,争得不可开交。排在前面的说只有一两天不咸不淡,排在后面的更是满腹牢骚。各队队长见了排片员表面还客气,背地里却骂娘。其实县电影站是有原则的,先排电影院,再排电影队;先排看众多的大放映点,然后才到中小放映点。效益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可见争吵是没用的。但争吵升级了也有点意思,有的队长赌气摆手,不管任务完成不完成,甚至扬言要调走,让有能耐的来试试当山大王的味道,到了这步田地,县站领导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山区队的特殊性。
在公社放映尽管好,但其他放映点不得不顾及,各放映点每月至少要放一场是有任务的,更硬的任务是普及样板戏,接受县政府指令节假日到大型水利工地慰问。在各村放映的巡回中,最令人头痛的是搬运电影器械。那时能借梧太公路之便运输的只有古龙、合隆、金凤,进入共青林场有林区路,还有一半以上的点是要靠人力。
古龙队电影队的设备都是老式的,发电机是1101型,近150斤重,放映机是16毫米南京长江机,4×3米的银幕,加上扩音器、片箱至少要四个甚至六个人扛。从一个点运到另一个点,要花上大半天甚至一天时间,而且他们是没有工钱的,只有生产队记工分。可是来抬机子的人不仅没有不乐意,反而劲头十足,因为有电影看,是对他们最大的补偿。
电影到哪个山村,哪个山村就欢腾起来,好像比过年过节还欢乐。孩子们一放学就搬出自己上课用的凳子,或是找块石头、砖头占位(通常会在小学操场放映)。一旦决定了在此放映,不管刮风下雨都是要放的,下雨就等到雨停为止。在月光下放电影是最美好的事,月光给人们增添了兴致与方便,人来得更多,连看两三场人们都不觉得困,电影散了也不用点火把,人们分几路散去,一路高声评论,小孩子们叽叽呱呱,大声嚷着“爽啊,小兵张嘎那么小就有支手枪!”“电影队几时又来?”月黑天,则会出现几条用松明点燃的火龙缓缓向各村窜去,很是壮观。到村里放映吃饭还算优厚,大队干部或小队干部都会主动请我们吃饭,倾其所有,把木薯、芋头、番茄等煮了端出来。临走时我们会计算伙食,可是他们硬是不收,说你们能来我们就求之不得了。最不如意的是腾出来的床铺,难免五味杂陈。
在电影队我赚了不少电影看,但也吃了不少苦,正因为苦,山村人认识了我,几十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电影佬。我是一九七六年底离开古龙电影队的,听李队长说,一九八五年以后就很少下乡了,后来慢慢地就出现了电视机。(蓝明和)
新闻推荐
司定于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时30分,在梧州市鸳江丽港6号楼5层标准拍卖厅举行拍卖会,对以下标的采用现场与网络同步联合拍卖方式按现状进行公开拍卖
受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我公司定于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时30分,在梧州市鸳江丽港6号楼5层标准拍卖厅举行拍卖会,对以下标的采用现场与网络同步联合拍卖方式按现状进行公开拍卖。广西梧州鸿...